湖南马王堆导游词600字以上
2023-05-02 飞碟说 【 字体:大 中 小 】
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湖南马王堆导游词,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
湖南马王堆导游词1
各位朋友请看,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各种丝织品和衣物,年代早,数量大,品种多,保存好,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史料。1号墓出土的织物,大部分放在几个竹荀之中;3号墓出土的丝织品和衣物,大部分已残破不成形,品种与1号墓大致相同,但锦的花色较多。最能反映汉代纺织技术发展状况的是素纱和绒圈锦。薄如蝉翼的素纱单衣,重不到1两,是当时缫纺技术高度发展的标志。用作衣物缘饰的绒圈锦,纹样具有立体效果,需要双经轴机构的复杂提花机制织,其发现证明绒类织物是中国最早发明创造的,从而否定了过去误认为唐代以后才有或从国外传人的说法。而印花敷彩纱的发现,表明当时在印染工艺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各位朋友请看,这是3号墓发现的大批帛书和两卷医简。帛书大部分写在宽48厘米的整幅帛上,折叠成长方形;少部分书写在宽24厘米的半幅帛上,用木条将其卷起。出土时都已严重破损,经整理,共有28件。其中除《周易》和《老子》二书有今本传世外,绝大多数是古佚书。出土的帛书包括《易》《老子》《战国纵横家书》《养生方》等汉初学术与方术文献,其中《易》与《老子》都与今本有较大的区别,被认为是这些书正式定本之前流行的传抄版本之一。大量的方术文献全都渗透着浓厚的黄老思想,有助于了解汉初的占卜、星相、医术、房中术等内容。帛书的字体接近于汉隶,而别具一格,被书界称为“马王堆体”。例如,从3号墓中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经考证,比《黄帝内经》可能还要早。书中记载了52种疾病,还提到了100多种疾病的名称,共载方280多个,所用药物计240多个。这是我国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剂。《五十二病方》的发现,补充了《内经》以前的医学内容,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医学遗产。
各位游客朋友,马王堆汉墓还出土了乐器二十五弦瑟、二十二管竽、七弦琴、六孔箫等和一套竽律,这是首次发现的西汉实物。12支一套的竽律管,分别标明汉初的律名,为探讨中国早期律制增添了物证。
好了,各位游客,我们今天的讲解就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湖南马王堆导游词2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到马王堆汉墓来参观游览。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位于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市的东郊有两座土丘,因外形很像马的鞍具,所以被当地人叫作“马鞍堆”,后来说传为“马王堆”。1972—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先后发掘了三座西汉时期墓葬。三座汉墓中,二号墓的主人是汉初长沙丞相软侯利苍,一号墓是利苍妻,三号墓是利苍之子。马王堆三座汉墓墓主下葬年代不同。湖南省博物馆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2年发掘了1号墓;1973年至1974年初,发掘了2号和3号墓。马王堆三座汉墓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马王堆汉墓的发现,为研究汉代初期埋葬制度、手工业和科技的发展及长沙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资料。2013年,国家文物局将其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请看,这就是一号墓出土的历经两千年不腐的神奇女尸及三号墓出土的大量帛书文献,为西汉初期历史考证提供了翔实的资料,震惊了世界。出土时,一号墓由于用白膏泥密封好,因此女尸历经两千年仍保存完好,被发现时,曾有气体喷出燃烧,但由于没及时收集气体,不知具体成分,成了千年女尸仍保存完好的难解之谜。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共约500件,是各地发现汉代漆器中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批。漆耳杯占漆器总数的一半以上。装饰花纹多为漆绘的红、黑和灰绿等色。纹样则以几何纹为主,龙凤纹和草纹为辅。墓中出土的“遣策”竹简,详细记载了1号和3号两墓随葬品的情况,是目前发现的同类竹简中最完整的两批。内容均为逐件记录随葬物品的名称、数量和各种物品的分类小计。
各位朋友请看,1号墓内棺覆盖了一幅精美的T形帛画,画面上中下三部分分别表现了天上、人间与地下的场景,体现了当地的传统习俗,学者们认为这幅帛画的作用可能是根据当地传统习俗招魂仪式所做,希望死者死后灵魂不会消散。1号墓和3号墓内棺上的彩绘帛画,保存完整,色彩鲜艳,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两幅帛画的构图基本一致,画面上段绘日、月、升龙和蛇身神人等图形,象征着天上境界;下段绘交龙穿璧图案以及墓主出行、宴飨等场面。整个主题思想是“引魂升天”。
湖南马王堆导游词3
下面,我们要参观的地方是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汉墓陈列室。这里陈列有薄如蝉翼的素纱禅衣、精巧绚烂的刺绣、光亮如新的漆器和神奇浪漫的彩绘帛画等等。最叫人惊叹的是一具深埋地下二千一百余年而保存完好的西汉女尸。 1972年,在中国古城长沙市东郊五里牌,挖出了现在举世闻名的马王堆汉墓。经我国文物考古工作者相继对它们进行科学挖掘,发现地下共有一、二、三号墓葬。据二号墓中出土的三颗印章,证明是长沙国丞相利苍家族之墓。 马王堆汉墓乃是西汉初期至景帝中元前后下葬的墓葬,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啦!而且随葬物品非常丰富,多达3000余件,有丝织品、帛书、帛画、漆器、陶器、竹简、中草药等等,是中国西汉初期文明形象的再现,它从不同的角度,形象的反映了西汉初期文明发展的实际水平。因此,无论是在专门的史学或艺术专著中,还是在中学生的历史教科书中,凡是言及汉初文明者,都必不可少地要提到马王堆,提到马王堆汉墓中所出土的珍贵文物。 那么,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起来领略马王堆汉墓的珍奇和华美吧。
………… 朋友们!至此,我们已经参观完第一展厅的陈列,下面我们转入第二展厅,参观一号墓主人及棺木。 一号墓主为汉侯利苍之妻,名为辛追。辛是辛苦的辛,追是追赶的追。她被誉为湖南最有魅力的女人,大家知道为什么么?因为这位老夫人在沉睡了两千多年再次面世时,不仅在国内惊动了上上下下成千上万的人,在国外更是一百多家的新闻传媒争相报道这一罕见的考古新发现。 老夫人在经沉睡两千多年再次面世时,人们发现不仅其墓葬规模巨大,四层套棺装饰考究、富丽堂皇,而且装殓相当的丰厚,她的穿着,惊人地华美,确实是再现了西汉初年长沙国丞相夫人的雍容华贵和非凡气度。老夫人在刚出土时,身高154厘米,重34.3公斤,形体完整,肌肤润泽,部分关节还可以活动,皮肤尚有弹性,除其眼球突出、舌头外吐外,其它外观几乎与新鲜尸体相似。经解剖发现,死者患有冠心病及动脉硬化等。胃中发现甜瓜子138粒半,大概是她是吃了甜瓜子后突发急病死去的,去世时年龄约50岁。 此尸保存时间之长,程度之完好,在世界尸体保存记录中十分罕见。它与木乃伊等干尸都不相同,所以专家们把这类型的古尸命名为"马王堆尸"。 那么,古人究竟是采用何种办法,从而使古尸保存得这样完好呢? 经过分析、研究,科学家发现了这样几个原因。 首先是近似真空的墓室条件。墓室筑在深达16米以下处,上面还有底径50-60米,高20多米的大封土堆,不透气,不渗水,封闭极严。而尸体又经过“浴尸”,用二十层衾衣严密包裹,然后放入多达6层的厚木板,涂漆棺椁之中,棺椁四周采用粘性和致密性很强的白膏泥、吸湿性很强的木炭填实。这层层“关卡”,使得水与空气的浸蚀无能为力,从而造成了一种与外界隔绝的独特环境,近于真空。 然后,在墓室密封之后,不但可消除外界光线、温度、湿度等对于葬具、随葬品和尸体的损害,而且在墓室里形成了恒温和相对稳定的湿度,使整个墓室处于一个固定的环境之中。更绝妙的是,当初发掘的时候,人们用探铲往墓室里打洞,结果从里面喷出了很强的气流。这种气流的急剧喷出,说明墓室内的大气压高于墓室外面。这种气流是由于开始下葬时带进去的细菌的作用所产生的沼气,沼气的积聚达到饱和,从而加大了墓室内的压强,饱和的沼气对于细菌有杀伤作用,而高压也同样使细菌无法生存,这与充气罐头的杀菌道理是一样的。 再加上长沙处于弱震区,没有发生过破坏性地震,这也保持了墓室的密闭性。这样,就造就了老夫人辛追的尸体能够完整保存下来的因素。它是防腐学上的奇迹,反映了初汉人们所掌握的防腐经验以及防腐学所达到的高度水平。
湖南马王堆导游词4
马王堆汉墓在湖南省博物馆院内。1972年至1974年先后在长沙市区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挖掘出土。一号汉墓出土的女尸,时逾2100多年,形体完整,全身润泽,部分关节可以活动,软组织尚有弹性,几乎与新鲜尸体相似。它既不同于木乃伊,又不同于尸腊和泥炭鞣尸。是一具特殊类型的尸体,是防腐学上的奇迹,震惊世界,吸引不少学者、游人观光。女尸经解剖后,躯体和内脏器官均陈列在一间特殊设计的地下室内。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对我国的历史和科学研究均有巨大价值,其出土文物异常珍贵。从三号墓中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经考证,比《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可能还要早,书中记载了52种疾病,还提到了100多种疾病的名称,共载方280多个,所用药物计240多个。这是我国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剂。《五十二病方》的发现,补充了《内经》以前的医学内容,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医学遗产。
马王堆三座汉墓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其中五百多件各种漆器,制作精致,纹饰华丽,光泽如新。珍贵的是一号墓的大量丝织品,保护完好。品种众多,有绢、绮、罗、纱、锦等。有一件素纱禅衣,轻若烟雾,薄如蝉翼,该衣长1.28米,且有长袖,重量仅49克,织造技巧之高超,真是天工巧夺。出土的帛画,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描写当时现实生活的大型作品。还有彩俑、乐器、兵器、印章、帛书等珍品。
一号汉墓的彩绘漆棺,色泽如新,棺面漆绘的流云漫卷,形态诡谲的动物和神怪,体态生动,活灵活现,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三号墓出土的10多万字的大批帛书,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资料。帛书的内容涉及古代哲学、历史、和科学技术许多方面。经整理,共有28种书籍,12万多字。另外还有几册图籍,大部分都是失传的佚书。二号汉墓出土的地形图,其绘制技术及其所标示的位置与现代地图大体近似,先后在美国、日本、波兰等国展出,评价极高,誉为“惊人的发现”。
马王堆汉墓遗址位于长沙市东郊,距市中心四公里。因传为楚王马殷的墓地,故名马王堆。三座汉墓中,二号墓的是汉初长沙丞相畎侯利苍,一号墓是利苍妻,三号墓是利苍之子。三座墓中以一号墓规模最大,墓坑南北长19.5米,东西宽大17.8米,深16米。现在一、二号墓坑已经填塞,三号墓坑经过整理加固,保存下来,并新建了大跨度的.顶棚,供人们参观。
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侯利仓及其家属的墓葬。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东郊。长沙为汉长沙国首府临湘县所在地。该墓地曾被讹传为五代十国时楚王马殷的墓地,故称马王堆;又曾被附会为长沙王刘发埋葬其母程、唐二姬的“双女”。湖南省博物馆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2年发掘了1号墓。1973至1974年初,发掘了2号、3号墓。1973年出版了《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据《史记》和《汉书》记载,长沙相利仓于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卒。2号墓发现“长沙丞相”、“侯之印”和“利仓” 3颗印章,表明该墓的墓主即第一代侯利仓本人。 1号墓发现年约50岁左右的女性尸体,墓内又出“妾辛追”名章,墓主应是利仓的妻子。3号墓墓主遗骸属30多岁的男性,可能是利仓儿子的墓葬。3号墓出土的一件木牍,有“十二年十二月乙巳朔戊辰”等字样,标志着该墓的下葬年代为汉文帝十二年(前168)。1号墓分别打破2号墓和3号墓,则其年代应再晚些。马王堆汉墓的发掘,为研究西汉初期手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当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湖南马王堆导游词5
各位朋友:大家好!
欢迎来到湖南省博物馆参观长沙马王堆汉墓文物陈列!导游工具
谈起马王堆汉墓,总有说不完的话,因为这里蕴藏着太多神奇的传说与动人的故事。驻足于这批精美绝伦的文物中,我相信愉悦的不仅是眼睛,还有心灵。下面,就请跟我一道,步入这历史与艺术的殿堂,去追寻2100年前中国文明的神奇与辉煌!
前言
(模型:马王堆汉墓墓坑)
马王堆共有三座汉墓,按发现次序的先后,分别编为一、二、三号墓。其中,一、二号墓呈东西方向平行并列,三号墓在一号墓的南侧。一号墓墓口呈方形,下面为斗形墓坑,是典型的西汉墓葬形式。墓口南北长19.5米,东西宽17.8米,从封土到墓底有20.5米深。自墓口向下有4层台阶,墓室北面有一条由地面几乎直达墓底的斜坡墓道。墓中共出土漆木器、纺织品、帛画等各类文物1800余件及一具保存十分完好的女尸。二号墓墓口和中部为圆形,下面3米处为方形,由于曾经多次被盗,且白膏泥密封较差,故整个墓葬已严重坍塌,仅残存200余件文物。三号墓与一号墓形制相同,因该墓保存得较好,出土了帛书帛画、简牍、漆木器、纺织品等1000多件文物。遗憾的是,该墓尸体已经腐烂,仅残存一具骨架。经鉴定,墓主人是一位身高约1.85米、年龄在30岁左右的男性。
(照片:马王堆汉墓外景图)
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东部五里牌地区,距市中心约4公里。这里地势平坦,地面有土冢两个。它们大小相仿,平地兀起,中间相连,形状颇似马鞍。相传这里是五代时楚王马殷的墓地,故名“马王堆”。但是,根据北宋《太平寰宇记·长沙县》的记载,这里是西汉初年长沙定王刘发葬其母程、唐二姬的墓地,号曰“双女冢”。马王堆这座神奇古墓的墓主人究竟是谁呢?在未发掘之前,实为千古之谜。1971年底,湖南省军区366医院(现湖南省武警医院)决定在此修建地下病房和仓库。为了配合基建,我们对此进行了考古发掘,才揭开了这三座千年地宫的神秘面纱。
(图片:一号墓墓室纵剖面模型)
一号墓之所以保存得如此完整,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在墓室底部铺垫15厘米厚的白膏泥,棺椁上部及四周填塞厚度约为40厘米、重5000多公斤的木炭,再在木炭外面填放1.3米厚的白膏泥,白膏泥之上的填土又每隔半米厚时用夯锤夯实一次。墓中放置木炭主要起防潮、干燥作用,墓中少量水分可以被它吸附。白膏泥学名叫做微晶高岭土,是制造瓷器的原料,它有较强的防渗漏和密闭特性。正由于当时采取了这样的筑墓方式,即深埋密封,该墓的尸体、葬具及大量随葬器物才能够完整地保存下来。
(文物:纪年木牍)
三号墓出土的这支纪年木牍上有这样一段文字:“十二年二月乙巳朔戊辰,家丞奋移主葬郎中,移藏物一编,书到先质,具奏主藏君”。把这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十二年二月乙巳朔戊辰,管家奋将随葬品及其一份清单递呈主藏郎中。主藏郎中收到清单后,先后对照实物一一唱读和验收,最后将结果启奏主藏君。”在这支给墓主人去阴曹地府开具的“通行证”上,有“十二年二月乙巳朔戊辰”的记录,经考证指的是汉文帝十二年二月二十四日,即公元前168年2月24日,这就是三号墓墓主人下葬的准确年代。
走进軑侯家(文物:“利苍”玉印)
经过考古发掘,我们发现马王堆是西汉初期軑侯家族的墓地。从二号墓出土的“利苍”玉印、“軑侯之印”(铜印)和“长沙丞相”(铜印)来看,二号墓墓主人应该是第一代軑侯、长沙国丞相利苍。他生于战国末年,死于西汉高后二年(公元前186年)。早年得苍曾跟随汉高祖刘邦参加过秦末农民战争、楚汉之争,为西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汉初他升任长沙国丞相,极力巩固中央政权,维护祖国统一大业,据《史记》和《汉书》的记载,于惠帝二年四月(公元前193年)以功再封軑侯。軑,是地名,在现在的河南省罗山县和光山县之间,食邑为七百户,与陈平、张良等万户侯相比,是个不太大的侯。但是,由于利苍在长沙国的独特地位,所以家族成员生前甘食美服,享尽人间的荣华富贵,死后也得到了厚葬。
(图片:汉初吴氏长沙国及毗邻郡国疆域图)
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创建汉朝后论功行赏,共分封了七个异姓王。其中,秦番阳令吴芮因率领部下协助刘邦亡秦灭楚,被封为长沙王。当时长沙国包括有长沙、豫章、南海、桂林和象郡。其中南海三郡(今广东、广西)后来被南越王赵佗所占,豫章郡(今江西)实际上属于英布的淮南国,因此汉初长沙国仅占长沙一郡,比现在的湖南省略大。高祖末年,长沙国由于起着安抚百越的作用而成为翦除异姓王后唯一的幸存者,但是仍然深为刘氏统治集团所深忌。为了控制和监视吴氏,利苍作为刘邦的亲信,出任了长沙国的丞相,名为辅佐长沙王的“统众官”,实际上是朝廷的代理人、长沙国的直接统治者。
(文物:“妾辛追”印)
利苍的夫人葬于一号墓,根据墓中出土的一枚“妾辛追”的印章可以得知,她的姓名叫辛追。虽然贵为侯爵夫人,她却经历了早年丧夫、晚年丧子的伤心之痛,于汉文帝后元一年(公元前163年)左右撒手人寰,死时大约50多岁。根据女尸和T型帛画上辛追的形象,我们请中国警官大学的赵成文教授利用“警星-3人像摹拟复原系统”复原了四张軑侯夫人7岁、18岁、30岁和50岁左右的头部像,并制作了一个中年軑侯夫人的蜡像,再现了辛追当年的风采。
(文物:黄杨木梳、篦)
辛追生前养尊处优,衣着打扮十分讲究。一号墓中出土的双层九子漆奁和单层五子漆奁中除装有胭脂、油彩、白粉等各种化妆品外,还有铜镜、镜擦、粉扑、梳、镊、笰、环首刀等梳妆用具。镊用于修眉、笰用于上妆。出土时笰毛的部分染为红色,很可能是胭脂。请特别注意看黄杨篦子。它好象刚做不久似的,刨削光整、分齿均匀,非常精致,宽度仅仅5厘米,却有74齿,比现在一般的篦子还要精细。它是用什么样的工具制作的呢?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复制品:驻军图)
三号墓墓主人是利苍的儿子、第二代軑侯利豨或其兄弟。根据纪年木牍记载,他死于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年仅30多岁。从三号墓中不仅出土兵器38件,还出土了一长军事地图——《长沙国南部驻军图》。高后末年,割据岭南的南越王赵佗发兵攻打长沙国南部,随即汉王朝及长沙国派兵征剿。这场战争一直持续到汉文帝初年。《驻军图》的出土说明墓主人是长沙国一位重要的军事将领,而且曾经参与指挥过这次战役。图的方位为上南下北,与现在地图的方位正好相反。散落图中各处的圆圈,它们代表的是里,相当于现在的村落;四方框表示的是县城;兵营则画成多种不规则的形状;在整个防区的中央、几支河流的汇合处设有军队的指挥部,以三角形来表示。整个防区内,在指挥部的前面、左面和右面驻守有六支军队,分二线部署兵力,并依托三条山谷扼守南越国进入长沙国内地的通道。由此可见,当时长沙国南境驻军采取的是凭险固守的姿势。图上军事部署之严密、地形利用之巧妙、对各军事因素思虑之详审,都充分说明了由于长期战争的实践,汉初的军事思想和指挥艺术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照片:一号墓云纹漆鼎内残存的“藕片”)
从一、三号墓中出土了大量饮食器具、食物标本等,西汉豪门贵族的奢华生活可见一斑。最令人惊讶的是当我们打开一号墓出土的云纹漆鼎时,竟发现里面盛有2100多年以前的汤,而且在汤的表面还漂浮着一层完整的藕片。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藕片内部纤维早已溶解,出土后与空气接触,再加上起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震荡,藕片迅速消失,全部溶解于水中了。地震工作者认为,这一现象说明,2100多年以来长沙地区没有发生过较大的、有破坏性的地震。
(浮雕:导引图)
这是从三号墓出土的一张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医疗保健体操图——《导引图》。所谓“导引”,就是疏导气血、引伸肢体,是一种以呼吸运动和肢体运动相结合的医疗体育方法。图上绘有44人,每人动作各不相同,旁边都有题字。根据残存的31处文字说明来看,内容大致分为以下三类:一类是描绘运动的姿态。请看第三行顺数第四人:这是一个妇女正手拿一根长棍,弯腰下俯,使双手呈直线状极力展开。图像旁边题有一行字:“以丈通阴阳。”“丈”通“杖”,指图中的棍棒,它说明这个动作可以达到阴阳调和的目的。第二类说明运动所摹仿的动物姿态。例如:第一行第四人双手向上斜举,翻身向下,两眼注视下面一个像盘子的东西。难道不像一只挥舞着大刀的螳螂正扑向毫不知情的蝉吗?这个动作和武术中的螳螂拳有些类似,实际上,猴拳、蛇拳、鹰爪功、螳螂拳等仿生拳类都是由这张图演变发展而来的。第三类则说明这种运动方法所针对的病症。如果您膝盖疼痛,可以按照第三行最后一个人的动作:上身挺立、转体向右、下肢屈膝。图像旁边写有“引膝痛”。“引”就是用导引术治疗疾病,“引膝痛”就是说这个动作可以治疗膝盖疼痛。如果您想健康长寿,何不试一试这古老的导引疗法呢?
一、三号墓出土了300多件木俑,他们是軑侯家各种奴仆的替身。形体最为高大的冠人俑头戴高高的帽子,身着丝绸长袍,在鞋子的底部刻着“冠人”两字,出土时身后率领着几十个彩绘木俑。他应该就是軑侯家的家丞,即总管。女侍俑身材修长,衣着华丽,绣花长袍上还用纹锦镶边,应该是主人的贴身丫鬟。与它们相比,彩绘立俑形体最为矮小,出土的数量也最多,造型千篇一律,表情都是愁眉苦脸的。他们是軑侯家中地位最为低下、从事各种杂务劳动的奴婢。再加上后面的歌俑、舞俑和奏乐俑等,可以说各类奴仆形形色色、应有尽有。
(文物:竽)
一、三号墓出土有琴、瑟、筑、笛、竽、竽律、编钟、编磬等8种乐器。这是我国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为研究西汉音乐文化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这是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竽。它出土于一号墓,保存完整,有22根竽管。但竽管与吹口之间不能通气,上端没有气孔,斗内没有气槽,也没有用以控制音高的簧片,只是一具乐器模型罢了。
(文物:奏乐俑)
奏乐俑共有5个,其中两个吹竽,三个鼓瑟,俨然一支家庭管弦乐队。您看:他们都身着长袍,娥眉高挑,小嘴紧闭,神情紧张地在准备为宾客们演奏。此外,歌俑面目清秀,身着长袍,席地而坐,似乎在歌唱婉转悦耳的曲调;舞俑面部丰腴,涂脂抹粉,身体稍微向前倾斜,两膝略微弯曲,身着短褂长裙,体态轻盈,好像伴随着歌声翩翩起舞。軑侯夫人生前过着金声玉振、轻歌曼舞的奢靡生活,死后还随葬歌舞乐俑梦想在地府继续尽情享乐。
(文物:博具)
三号墓中出土了一套当时的娱乐用具——博具。它主要由1个博局、12个大棋子(六黑六白)、20颗小棋子、42根筹、1个骰子组成,装在特制的漆盒里,是为玩“六博”而特意制作的。那么,六博的玩法是怎样呢?请看汉画像石中的博戏场面:二人面向棋盘对坐,分别执黑、白两棋,并将棋子置于博局上的12个L形和T形的曲道上,然后轮流投掷一个18面球体的骰子。骰子一面刻着“骄”字指一种有利的棋步,相对的一面刻着“妻畏”字,即“骄”的反义词,其余各面分别刻数字一至十六。通过投掷骰子所获得的数字行棋,以获得筹码的多少来决定胜负。博戏在汉代曾经风行一时,上自天子百官、下至平民百姓都是博戏迷。但是晋代以后逐渐衰落,唐代之后便演变成为现在大家都十分喜爱的一种传统娱乐活动——中国象棋。
(文物:云纹漆鼎)
鼎是一种盛食物用的祭祀礼器。从夏朝至两汉,它是国力、权力的象征,并有一套完整的用鼎制度: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士五鼎,在使用时谁也不敢僭越。马王堆一号墓出土有7件鼎,由此可知墓主人的阶级地位。这些鼎都保存完好,胎骨很厚,是用整块木旋削而成,称为旋木胎。体型稳重,器表髹黑漆,口沿有一道菱纹图案,盖和器身都彩绘红色、灰绿色的涡卷纹和方连纹,使它形成几何云纹的图案。足部朱漆彩绘兽面纹,耳部为云纹。器内髹红漆,并书写“二斗”两字,表示它的容量。
(文物:云纹漆案)
案是设计用来端取食物的长方形平盘,在它的四个角底部下,各有一个曲尺形的矮足。古人用“举案齐眉”来形容夫妻之间的相敬相爱。这件案的底部书写有“軑侯家”三字,表示这件器物属軑侯家所有。出土时,案上完好地放有5个小漆盘,盘内盛有腐朽后的牛排等食物及竹串,还放有漆卮、漆耳杯及一双竹筷。这种摆设反映了二千多年前贵族宴饮时分餐制的情景。
(文物:“君幸食”漆耳杯)
耳杯是古代用于盛食、盛酒或羹的器皿,由于在器身两侧设有便于用双手端取杯的部分,形如两耳,所以称之为耳杯。战国时人们视这两耳形如鸟的双翅,因此又称为“羽觞”。这件耳杯的内底上用隶书写有“君幸食”三字,意思是“请您用餐”。
(文物:彩绘双层九子漆奁)
这是古代的一种梳妆盒,分为上、下两层。器表髹漆十分讲究,器身外髹黑褐色漆,漆上刷一层极薄的金粉,其中加少量的银粉,再用油彩绘上黄、白、红三色云气纹,璀璨耀眼,十分华丽。上层盒内放有手套、絮巾、组带和绣花镜套。下层盒的底板较厚,凿有九个不同形状的凹槽,每个凹槽中嵌放着各种不同的小奁盒,有椭圆形、长方形、圆形和马蹄形,造型都极为精致。盒中放有香料、丝棉粉扑、笰、镊、笄、胭脂、铅粉、针衣、假发等梳妆用品,还放有梳、篦两对,一对为角质,一对为黄杨木质。
(文物:粉彩漆方奁)
由于这种奁是专门用来装贵重物品,所以它的形体和纹饰就更加讲究。盖的款式与众不同,呈盝顶状,器表髹黑漆,器内髹红漆。漆奁的花纹用白色凸起的线条勾边,再在其中用红、绿、黄三色勾填彩绘漫卷的云纹,纹饰华丽,层次分明,具有强烈的立体效果,文献上称之为“堆漆”。著名的漆纚纱冠出土时即盛装此奁中。
(文物:锥画纹漆奁)
锥画是指在尚未干透的漆膜上,用尖细工具刻出阴线纹饰的装饰手法。奁盒上的花纹线条比头发丝还细,必须在明亮的光线中才能看得见。盖上和底部锥画着撒腿奔跑的小兔、潜水游动的鱼群、展翅凌云的飞鸟和匍匐在地的小松鼠。四周是弥漫的云气纹和几组不同的云凤纹。盒身外壁锥画着云纹和神人乘龙、飞鸟、狩猎等纹样。特别是狩猎的场面画得极其生动,猎人手执长矛,追逐着两头奔鹿,其中一头仓皇已极,急急逃窜,另一头正在腾空跳跃,神态十分逼真,是一幅狩猎现实场面的真实再现。
(文物:龙纹漆几)
古人习惯席地而坐,所以常利用几来托手以达到舒适的目的,或将物品摆放在几上便于使用。此几表面扁平,在光泽亮丽的黑漆地上,描绘着乘云穿雾、张牙舞爪的巨龙。几面下部装有长短两对足,短足固定于几的背面,长足与几面之间用活动木栓连接,可以转动。如需将几面抬高,只要把长足竖起固定即可。若要席地而坐,用作依凭,则可将长足收拢,用木栓卡挂在背面,使短足着地。真可谓构思巧妙、独具匠心。
(文物:几何纹绒圈锦)
锦是一种用几种颜色的经纬线织成图案花纹的提花丝织物。绒圈锦是一号墓中制造工艺最为复杂的织锦,是以多色经丝和单色纬丝交织而成。丝织物表面有几何形图案部分,呈现有立体感的环状绒圈。锦面上绒圈有大有小,有长有短,看上去有层次之感,丰满而美丽,使织锦产生了“锦上添花”的立体效果。如果把组成花纹的绒圈割开,让绒圈的丝头散开,就成为后世的提花丝绒。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实物,把我国起绒技术的创始时间至少提早了300年。导游工具
(文物:漆纚纱冠)
漆纚纱冠出土时盛放在一件精美的粉彩漆方奁中,其外形像一顶头盔,是用孔眼稀疏的纱加工而成的,外表找不到一根纱头。纱帽编织完成后,外表再涂上一层厚厚的黑漆,看上去既坚挺又乌黑发亮,就像是用乌纱编成的一样,所以我们习惯上称之为“乌纱帽”。它是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一顶乌纱帽,堪称稀世珍品。
(文物:烟花菱纹罗地信期绣)
信期绣是出土的刺绣中数量最多的一种,仅一号墓就出土这种绣品20件。烟花菱纹罗是一种透孔轻薄的丝织物,以粗细线条构成明暗相间的两种菱形花纹。图纹清晰秀丽、素洁大方,而在轻薄的罗地上刺绣,则显示了高超的刺绣技艺。为什么当时人们叫它“信期绣”呢?因为其绣纹以燕子作为主题图案,绣面上布满了长着长尾的变形燕子和流云。展翅飞翔的燕子有着朱红色夺目的头嘴,配上绛色、深绿色的羽翼,穿梭在浅棕色的云层里。燕子是定期春来秋往的候鸟,每年总是信期归来,故此得名。
(文物:素纱直裾襌衣)
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素有“丝绸之国”的美称。据统计,从马王堆一、二、三号墓中共出土各种华贵的丝织品和服饰17大箱,150件。其数量之多、品种之全、花纹之新颖、保存之完好,均为世界考古史上所罕见,其中最令人感到惊奇的是一号墓出土的两件素纱襌衣。
“素纱”是指没有染色的纱,“襌衣”就是没有衬里的衣服。这两件衣服重量分别为48克和49克,还不到一两重,如果除去袖口和领口较重的缘边,重量就只有半两多一点点,可谓“轻若烟雾、薄如蝉翼”。当然,高级的纱料并不以空隙多就算好,而主要是以蚕丝的纤度匀细见长。纺织学上有个对纤度的专门计量单位叫做“旦”,全称叫做“旦尼尔”,每9000米长的单丝重1克,就是1旦。因此,旦数越小,说明蚕丝越细。素纱襌衣的蚕丝纤度竟然只有10.5至11.3旦,而现在生产的高级丝织物乔其纱纤度却有14旦,足见素纱的轻薄纤细。如此轻薄的衣物,汉代的妇女又是怎样穿着的呢?当时人们把它罩在色泽艳丽的绵袍上,使绣袍上华丽的纹饰若隐若现,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
(文物:印花敷彩纱丝绵袍)
这是我国第一次发现的古代印花丝织品的实物。丝绵袍用印花敷彩纱作面料,素纱作缘边和衬里,内垫丝棉。衣面上的图案为藤本科的变形纹样,其枝蔓部分的印纹细密,分布均匀,交叉处有明显的镂空版特有的断纹现象,而花、叶及蓓蕾部分的纹样各不相同,色彩有浓有淡,不像印花那样规整同一,但笔调明快流畅、富于变化,这又是镂空版印花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因此,可以肯定它是在印好枝蔓后,再用手工把色浆一笔笔描绘上去的。在丝绵袍这样大面积内,依次进行印染和描绘,它的难度和所用工时就可想而知了。由此可见,印花和彩绘相结合是技术史上的一大革新,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涂料印染方面的杰作。
(遣策)
“视死如视生”的古代贵族们,为了在阴间也能奢侈荣华,在墓中放入了大量的陪葬品。在放入的同时,往往把这此物品的名称、数量逐条记录在简牍上,这种类似于陪葬品清单的简牍即称为“遣策”。在出殡之日,由主持葬礼的人宣读遣策,意为遣送死者的物品一并送达,最后随同陪葬品一起搁至墓室中。
(帛书《五星占》)
帛书《五星占》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天文专著。全书共约8000字,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金、木、水、火、土五大星体的运行规律进行记录,并运用天文星象来占卜吉凶。第二部分,则是用图表的形式记录了从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至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70年间木星、土星、金星的运行位置和会合周期,都与现在的测量值极相近。其中,以关于金星的记载最为准确,所测的会合周期为584.4日,比现在所测的583.92日只多0.4日。更为不易的是,现在的观测数据是借助了大量的精密仪器才得到的,而我们的祖先早在两千多年前仅凭肉眼的观测就已经取得这样高的成就,着实令人惊叹。
(帛书《天文气象杂占》)
帛书《天文气象杂占》以250幅绘有云、蜃气、恒星、彗星等各种天象的图象组成,是一种利用天象来占验灾异变故、战争胜败的图书。此书中最精彩的是29幅彗星图,除最后一幅“翟星”外,都有头、尾两部分。彗头画成一个小圆圈或圆点,有的彗头里还有一个小圆圈或圆点,说明在彗头中心可能已经发现了彗核。彗尾的形状则或长或短,或宽或窄,或曲或直。可以说,这是现存世界上最早彗星形态的著作,它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在天文观测及 (帛书《五十二病方》)
帛书《五十二病方》是迄今所见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医方专著。书中详细记载了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和五官科等103种疾病的治疗医方283个,药名254种。其中《牝痔》一篇中记载了一套完整的割除内痔的外科手术,大意为:人的直肠若长了痔疮或瘤子,就杀一只狗取出它的膀胱,套在竹管上,从人的肛门插入直肠内,用嘴把狗膀胱吹胀,然后将直肠下端的的痔疮慢慢引出,用刀割去痔疮或瘤子,并在伤口上敷上可消炎止痛的中药——黄苓。但有时直肠难以缩回原位,就在直肠上涂上起润滑作用的软膏,再把人倒悬起来,将冷水泼溅在他的心腹上,使腹腔因受刺激而收缩,马上直肠就自动缩回腹腔中了。
(帛画《地形图》)
《长沙国南部地形图》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有比例尺的地图。主区比例尺为十八万分之一,有统一的图例,方位则是上南下北。地图描绘的是长沙国南部的地形情况,即现在的九嶷山及南岭一带。图的左侧用醒目的鱼鳞状旋涡纹画出了峰峦起伏的九嶷山,并用9个突出的柱状物表示它的9个山峰。图中绘有湘江、珠江及其他大小河流30余条。中间黑而粗的线条代表湘江的上游潇水流域,曲折连环均清晰可见。那些分别用方框、圆圈表示的县城与乡村大多分布在流域四周,共约80余处,并用代表道路的墨线相连接。这幅地图完全用目测绳量的方法测绘而成,与现在使用直升机航拍等高科技的测量工具不可同日而语,但它精确细致到一些县城现在还可以找到方位,让我们不得不惊叹汉代地图绘制技术的高超和熟练。
(帛画《车马仪仗图》)
《车马仪仗图》出土时张挂在三号墓棺室的西壁。全图内容大致可分为4个部分:画的左上方有人物两行,第一行为首之人头戴高冠,腰佩长剑,身后随从如云,这就是身为长沙国军事将领的三号墓墓主人;画的左下方是由百余人组成的方阵,方阵之中有一个鸣金击鼓的乐队,钟鼓声声,跃然纸上;画的右上方是整齐的车舆部队,除了能清楚看见的四列十多辆的四乘马车以外,还有源源不断的车舆正和着钟鼓之声徐徐而来;画的右下方是一列列威武的骑士纵队,与上方的车舆队伍共同组成了气势雄壮的车骑队伍。这金戈林立、战马嘶嘶的场景浓缩在一幅画面上,仿佛大战在即,长沙国的军阵队伍正整装待发。这是一幅写实性的画卷,墓主人生前阅兵之景非常生动形象,人物众多却主次分明,是中国绘画史上现存最早的写实画作。
(复制品:一号墓T形帛画)
此画形状呈英文字母“T”,为了便于称呼,故称之为“T形帛画”。遣策中记载为“非衣”,可能有“似衣非衣”之意。出土时反盖在一号墓内棺棺盖上,顶部横裹一根竹竿,在每个垂角下都系着丝带或麻质带子。据考证,这是旌旗画幡一类的物品,出葬时由人高举着走在仪仗的最前面,用以“引魂升开”,相当于招魂幡。
整幅画全长205厘米,内容从上至下可分为天上、人间、地狱三个部分。华盖以上为天上部分。正上方有一人首蛇身、披发而坐的神。根据《山海经》的记载,它是威力巨大的烛龙神,主管着天气的阴晴和昼夜的变幻。右边绘有九个红色的太阳半隐半藏在蓝色的扶桑树中。传说扶桑生长在东海,有几千丈高,十个太阳在此栖息并轮流出去值班。而画中却只有九日盘旋其中,另外一个太阳可能正在值班尚未归来。最大的太阳中绘着一只黑色的鸟,古人称之为“金乌”,其实这是古人对太阳黑子的观测结果。左边则是一轮弯月,月下一个美丽的女子轻舒广袖翩然起舞。有人说这是月神正托举月亮缓缓升起,也有人说这是偷取了不老仙丹的嫦娥正向月宫飞去。月中一只肥胖硕大的蟾蜍口衔一株灵芝草,而体态轻盈的玉兔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天门两旁两位守门神——司阍正躬手而立,恭敬作揖,欢迎升天的老夫人。人间部分以华盖作屋顶,上有朱雀鸟作为装饰。华盖以下,体态丰腴的軑侯夫人锦衣华服、环佩叮铛,正手持拐杖踽踽前行。三个贴身的奴婢紧跟其后,两位炼丹的方士正向她献上长生不老的丹药。人像两侧是交蟠穿壁的双龙,象征尊贵和吉祥。下面的图画可能是老夫人去世后家人守灵祭祀的场景。他们面色青蓝,神情肃穆,尽显哀伤之态。地狱部分赤身____的地神——鲧正平托着白色的大地,脚下踩踏着两条意欲兴风作浪的鳌鱼,制止地震山崩的发生。地府中更有面目狰狞的怪狗和双目圆睁的猫头鹰,镇压鬼怪妖魔不去侵扰老太太的亡灵。
这是一幅把神话、想象和现实生活完美统一的杰作,它无处不体现了古人对天国的想象和追求永生的幻想。因而,T形帛画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难得一见的杰作,具有难以估量的艺术价值,堪称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第三部分(文物:一号墓木椁)
椁是放置棺木及随葬品的葬具,这是从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木椁。它的结构十分复杂,由枕木、椁室、盖板三部分组成。庞大的椁室放置于3根巨大的方形枕木上,椁室由内、外壁构成四个边箱和正中的棺室,椁室中放置多重相套的木棺。这种木椁的构造,沿袭了春秋战国时代的形式,因其椁中空如井,古代文献上称之为“井椁”。它全由粗大的杉木制成,所用木板70块均为整块木料,其中最大的一块椁板长4.88米,宽1.52米,厚0.26米,重达一吨半。如此巨大的木材却只是用斧锛加工而成,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副巨大的外椁在结构上没用一根金属钉子,全部以扣接、套榫相结合。工具如此简单,但彼此间却严丝合缝,令人叹为观止!
(文物:锦饰内棺)
锦饰内棺出土于一号汉墓,是直接装殓女尸的棺木。该棺内涂红漆,外刷黑漆。在盖板和四壁上,分别使用了铺绒绣锦、绢等丝织品和黑色、桔红色的羽毛来进行装饰,使人感到异常华丽。彩色羽毛与色彩纯正、构图精细饱满的丝织品相辉映,不仅表现出当时工艺水平十分精湛,也反映了汉初审美观的水平和工艺技师的高度智慧,是一件十分难得的艺术珍品。
(文物:朱地彩绘棺)
朱地彩绘棺是一号墓4层套棺中的第二层棺,有2.3米长、0.92米宽、0.89米高。该棺里外皆涂朱红色漆。靠死者头部的头档是图案化的高山,山两侧各有一只昂首腾跃、极富生气的白鹿。靠脚的一头画有“双龙穿玉壁”的图案,两条披鳞甲、长凤羽、巨目、利牙的龙身体蜷曲穿壁而过。棺右壁板画满了繁复的几何云纹,左壁板两侧各画有一条呈波浪起伏状的褐色龙,龙身间隙画有一虎、一鹿、一朱雀和手臂长有羽毛会飞升的神仙。盖板上面,在飘飘欲飞的云纹中,是二龙二虎相博斗的场面。我们在惊叹2000多年前画师勾勒出的这梦幻般奇情异景的同时,也深深地为这浓墨重彩、尽显华贵与富丽的汉代贵族的奢华而感慨!
(文物:黑地彩绘棺)
黑地彩绘棺是一号墓的第三层棺,长2.56米,宽1.18米,高1.14米。该棺内涂红漆,外表以黑漆为地,上面用彩漆绘着漫卷多变的流云和116个形态诡谲的动物、神怪的形象。它们有的在歌舞弹唱,有的在嬉戏打闹。这些形态各不相同的神怪被描绘得栩栩如生、变化多端,在云气间安排得十分得体,极富想象力,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在画面上反映最多的,是一种似羊非羊、似虎非虎、头上长角、身上有尾的怪兽。这种怪兽一般要么手里抓着蛇,要么嘴里咬着蛇,这无疑证明它具有打鬼吃蛇、保护灵柩不被损坏、肉身不被侵扰的寓意。
(文物:女尸)
女尸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距今2100多年。她是西汉初年长沙国丞相、第一代軑侯利苍的夫人,名字叫做“辛追”。出土时,女尸身长1.54米,体重为34.3公斤,血型为A型。女尸的头、颈、躯干、四肢均保存了完整的外形;皮肤湿润且覆盖完整,呈淡黄褐色,手摸有油腻感;头发、眼睫毛、鼻毛等毛发附在原位;部分关节仍然可以活动;皮下脂肪丰富;软组织丰满而有弹性,用手按压后,不仅能很快恢复原位,在注射防腐剂时,软组织鼓起后能较快扩散、吸收;经X射线检查,全身骨骼完整,两侧对称,小至鼻骨及趾骨依然清晰可辨,外形与现代人骨没有任何差别。尸体有眼球脱出、口张开、舌头稍微挺出、直肠脱垂等死后早期____现象,但因一号墓密封良好,尸体的____过程在下葬后不久就停止了。
这具女尸从保存的年代之久、程度之好,在世界尸体保存记录中都是十分罕见的。由于它明显不同于呈干瘪状的“木乃伊”和表面似腊制模型躯壳的“尸腊”,也不同于骨骼脱钙软化而易于折断的“泥碳鞣尸”,因此国际上已认同,在尸体的分类上,应该把马王堆女尸这类历史悠久、软组织仍有弹性、内脏俱在的“湿尸”命名为“马王堆尸”。
(文物:内脏标本)
经过尸体解剖,发现辛追生前患有冠状动脉硬化症,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冠心病。此外,她患有严重的多发性胆结石症、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症和腰椎间盘突出症,还感染了蛲虫、鞭虫和血吸虫病,右前臂曾经骨折畸形愈合,肺部内还有一小块肺结核钙化灶。百病缠身的辛追,究竟是因何种疾病,又是在什么季节死的呢?在女尸的胃肠中,我们发现了138粒半形态饱满、未经消化的甜瓜子。这表明,辛追是死于瓜熟季节的春夏之_,并且是在吃了甜瓜之后不久猝死的。由于女尸全身各处脂肪丰满,没有发现慢性消耗性疾病或长期卧床的征象,未见肿瘤,未见脑溢血等病变,也没有发现暴力致死的伤痕,故推断是在吃过甜瓜后由于胆绞痛的急性发作,反射性地引起冠状动脉痉挛,由此导致急性心肌缺血而造成猝死的可能性为最大,残废年龄约为50岁。
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就。

本文地址:www.feidieshuo.cc/article/12482.html
猜你喜欢

云南白药四季感冒片说明书


绩效工资方案怎么写范文5篇


2022年经典的医院绩效考核方案合集


简洁版林地承包合同范文5篇最新


金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申请变更的申请书模板


市场总监的岗位职责是什么


有关社会实践自我鉴定五篇


目标管理责任书5篇最新


财务稽核岗位职责


清蒸多宝鱼的做法


吐鲁番早餐美食有哪些 吐鲁番早餐吃什么


全麦南瓜马芬怎么做 全麦南瓜马芬的做法


澳门有哪些老字号 澳门老字号有哪些


糯米酥虾的做法 糯米酥虾怎么做


鱼丸汤的做法


苹果手机猪头特效怎么弄 手机猪头特效在哪里


支付宝全家福怎么得 支付宝全家福如何得


苹果11pro max发热怎么解决 苹果11pro max发热如何处理


duaaloo什么手机型号 duaaloo手机型号是什么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主要讲了什么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楫怎么读 楫的读音

辛亥革命的背景 论述辛亥革命的背景

大将军韩信怎么死的 大将军韩信多少岁死的

鄙视的意思 鄙视的意思是什么

饮湖上初晴后雨诗意 饮湖上初晴后雨全诗的诗意

目不窥园的意思 目不窥园的意思是什么

竹石翻译文 竹石的意思

感谢幼儿园老师的感谢词 感谢幼儿园老师的经典话语

2021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报告范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