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忠芳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事迹
2023-08-27 飞碟说 【 字体:大 中 小 】
沈忠芳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事迹(精选5篇)
如何写好沈忠芳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事迹?看看吧。事迹材料是指为了弘扬正气,表彰先进,推动工作,对本单位具有突出事迹的集体和个人整理出的文字宣传材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沈忠芳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事迹,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沈忠芳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事迹【篇1】
2022年,12位隐姓埋名的我国导弹武器型号总指挥、总设计师的名字首次向社会公开,我国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总指挥、中国航天科工二院沈忠芳正是其中之一,此时距他退休已过去12年。他在炮火中燃起报国心,少时发下造飞机的宏愿,1953年考上北京航空学院,就读飞机设计专业,将毕业设计“北京一号”送上蓝天,毕业后进入国防部研制导弹卫祖国,带领中国导弹走出国门,他隐姓埋名、淡薄名利,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人民的幸福奋斗。”
沈忠芳,1934年生,今年88岁,导弹技术专家,全国劳动模范,曾任我国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总指挥。他长期从事飞行器系统设计研究工作,多次获得航天奖、中国航天基金奖,他的研究成果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为我国国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沈忠芳特别喜欢电视剧《外交风云》,这部剧里有他所亲历的那些过往。沈忠芳拿出手边的一个小本子,上面是多年前他写下的,周恩来对导弹试验的要求: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
这十六个字,跟随了沈忠芳大半生。
炮火中燃起报国心
1934年,沈忠芳出生于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记事起,生活就笼罩在日本人的炮火之中。在转学5次、辍学1次之后,他终于得以完成小学课程。
解放了,但日子并不安宁。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飞机还是在初中生沈忠芳的头顶上嗡嗡地盘旋。
提起那段经历,沈忠芳记忆犹新:“从1949年10月份开始到1950年,蒋介石的飞机大概炸了20多次。1951年2月6日,到现在我还记得,‘二六轰炸’,把杨浦发电厂给炸坏了。”
那时候的沈忠芳觉得很憋屈:我们怎么就没有飞机呢?1953年,沈忠芳考上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专业便是飞机设计。
“当时一些有爱国心的年轻人就想搞飞机设计,将来为祖国设计飞机。我们的毕业设计是北京一号,都飞上天啦!”沈忠芳说。
1959年10月7日,“萨姆-2”导弹击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RB-57D型高空侦察机,开创了世界军事史上地空导弹击落飞机的先河。沈忠芳才知道,原来要对付敌人的飞机,不是只有造自己的飞机才能做到,“当时大家有一个思想,没有先进的导弹就没有强大的国防,必须要把这东西搞上去。”
1960年9月28日,沈忠芳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他的“战场”,就在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那个彻夜灯火通明的科研办公楼里。
“因为当时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导弹技术上走在我们前面,后来我们看到,除了飞机将来对我们有威胁,导弹威胁也更大,所以我们一定要有反制、拦截的手段装备。”沈忠芳说。
研制导弹卫祖国
中国的事情,必须、也只能中国人说了算。没有强大的国防,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自主。而天底下最难的事情,莫过于平地起高楼。
从地面上天,击中高速运动的飞机,这样的导弹,作用的机理是什么?沈忠芳也不是那么清楚。1970年,36岁的他正式加入FJ型号的方案论证和研制工作。摆在沈忠芳面前的,除了落后的工业基础,还有很超前的工程设想。
工程的整体方向是什么?不知道;导弹作用的机制是什么?不知道;工程所需的各种资源能不能跟得上,也不知道。沈忠芳和同事们唯一知道的,就是这事儿,不但得搞成,还得搞得漂亮。
“越干越热爱,越干越想干。”沈忠芳说。
整个大地都震动了,漫天的火光像烟花一样。正陶醉间,头顶上纷纷掉落的碎片总是能让沈忠芳从深夜里惊醒……
1972年,三年攻关之后,二院进行了FJ型号第一次试飞导弹的试验。由于推力很大,加速度很快,点火后几秒钟,发动机就爆炸了。
沈忠芳带领着团队重新出发,不但解决了发动机的问题,还给导弹穿了一身隔热服,进一步降低了发动机在大气层飞行过程中因摩擦产生的高温。
从1970年到1979年近十年间,沈忠芳负责的型号成功完成4次飞行试验考核。其中,8项成果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沈忠芳说,自己时常因为是这个团队中的一员而感到自豪。
“武器系统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上百个专业,需要发挥团队每个人的积极性,才可能完成这个复杂的工程。所以我的观点很明确,团队的胜利才是个人真正的胜利。”沈忠芳说。
中国的导弹走出国门
20世纪80年代,国内主要力量用于经济建设,军品订单大幅下降,科研人员大量流失。怎么办?此时的沈忠芳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研制一款能够打入国际市场的产品,但是没有启动资金。
几经波折,沈忠芳和同事们终于凑了450万元的经费。只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地地导弹B610就面世了。
在同事们灼热的目光中,第一发导弹发射。才飞出去10公里,一声巨响,导弹成了火球,爆炸了。错愕、沮丧、叹息……同事们的眼睛聚焦在沈忠芳身上。沈忠芳开了句玩笑:第一发打完了,第二发还没打呢。实在不行,就从我工资里扣这研发费用吧。
记者:您那时候的工资才多少钱啊?退休了也还不完吧?
沈忠芳:那就慢慢还。那时候工资不到100块钱。实际上,如果真扣我们工资,我们还会干。
没人知道沈忠芳的压力有多大。试验结束,沈忠芳照吃照睡,整个试验队伍有了定心丹。但只有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才知道,他强撑到半夜,爬起来散步,排遣、思索。
沈忠芳和试验人员再次投入到研制工作中。很快,靶场见证了他们连打10发,发发成功的骄傲。海外的订单来了,中国的导弹第一次走出国门,就拿到了大合同。在异国他乡,面对客户的怀疑,沈忠芳底气十足,“随便抽检,想打哪一发随你们定。”
“对方就告诉我,没进小圈进中圈了,你一定还要打第二个,我就派人去打第二发了,‘啪’又进小圈了。我就逗他了,第一发怎么样?客户说‘very good’;第二发呢?Excellent!极好!极佳!”沈忠芳说。
在B610之后,B611也成功走出国门。如今,沈忠芳的孩子们“B6”系列,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精锐武器之一。通过多年的研制与试验,沈忠芳也成功带出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和一批技术管理能力扎实过硬的航天人才。
淡泊名利自得闲
76岁时,沈忠芳自愿离开工作岗位,包括兼任的多个院校教授、顾问称号,一个不留。在他看来,“年轻人都比我们行,现在教授的水平比我高得多,先进技术掌握得比我好,我有自知之明。”他说,“我的人生格言就四句话:献身事业,淡泊名利;笑对人生,问心无愧。”
把玩从世界各地带回的纪念品,在iPad上玩游戏,看武侠小说,这是如今沈忠芳的日常。除此之外,他还爱听歌,《牡丹之歌》是心头至爱。
他说:“《牡丹之歌》乔羽写的词,有哲学观点。‘有人说你富贵,哪知道你曾历经贫寒。’你吃过很多苦头,冬天的时候酝酿了生机,到春天的时候把美丽献给人间。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人民的幸福奋斗。每个人都有这个思想,我们国家就行了。”
建校70年来,一代代北航人秉承“爱国奉献、敢为人先、团结拼搏、担当实干”的空天报国精神,“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彰显了凌云壮志与坦荡胸襟,沈忠芳正是其中的代表。
沈忠芳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事迹【篇2】
今年88岁的沈忠芳,他是《导弹人生》书中12位已过了脱密期的中国导弹总指挥总设计师之一,是我国航天事业的重要参与者、组织者和见证者。
1934年8月,沈忠芳出生在上海。随着淞沪会战爆发,轰炸机时常对上海进行轰炸和扫射。童年的沈忠芳感受最深的就是颠沛流离和对日寇的痛恨,家园被战火摧毁的瞬间,在他的心里也埋下了一颗种子。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高中毕业的沈忠芳考入北京航空学院飞机设计专业。他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亲手设计的飞机,能够保卫祖国的领空。
这里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1958年,沈忠芳大学毕业之后,就一直在这儿工作。
当时,美军派出最先进的U2高空侦察机,大摇大摆的侵入我国领空,搜集情报。
沈忠芳:美国的U2高空侦察机,它的飞行高度是21000米左右。我们现役的飞机飞不到那么高,炮更打不到那么高,怎么办?
为了摧毁U2,我军开始研制地对空导弹系统。一次又一次反复实验,付出终于迎来回报。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款地空导弹“红旗—号”横空出世。
沈忠芳:西方国家,他们以美国为首对我们封锁,中央指导我们只能自力更生为主,艰苦奋斗,所以主要靠自己的力量,来发展我们的武器系统。这个很重要,(核心技术)买是买不来的。
30岁的沈忠芳又开始参与“红旗二号”研制。新型地空导弹的研究工作量很大,难度也大。为了拿出最优的方案,几百名科研人员始终艰苦奋斗,同时也在争论不休。
1967年,随着“红旗二号”导弹的研制成功,迈出我国自主研制防空导弹的关键一步。随后几年,在沈忠芳的带领下,他所负责的导弹型号在很多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并成功完成了4次飞行试验考核,其中8项成果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92年1月,沈忠芳被任命为第三代中高空中远程防空导弹型号总指挥。经过一次次挑战,仅用了三年时间,就全面完成了攻关任务,突破了五大关键技术,取得了九项科研成果,使得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迈入了正轨。这标志着我国防空导弹研制水平跨入到世界领先行列,大幅度提高了我国防空导弹体系对抗能力和国防的实力。
导弹事业让他付出了绝大部分精力,而陪伴沈忠芳一生的伴侣和战友,同样是北航飞机设计系毕业的徐正年,在承担了中国航天工作的同时,还肩负起照顾家庭的责任。
因为保密的原因,孩子在年幼时,爸爸就像个陌生人。直到今天,沈忠芳也无法向孩子们和盘托出工作的全部。
作为中国国防中国航天武器事业的建设者,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深深地印在沈忠芳心里。
沈忠芳: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对党忠诚,不负民族。
国士无双,无数像沈忠芳这样为中国航天武器事业而隐姓埋名的英雄们,他们是真正的大国脊梁。
沈忠芳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事迹【篇3】
1958年,大学毕业的沈忠芳来到了中国航 天科工集团第2研究院,他投身导_弹研制,从此隐姓埋名,在这里为了深爱国家默默付出,这一待就是60余年!
1934年,沈忠芳在上海出生了。
那时,是动荡的年代,家被炸成了废墟。
在这样的环境下,他知道自己要为祖国努力。
新中国成立之后,沈忠芳考入了北京航 空学院,选择了飞机设计。
她的梦想是设计飞机,只是,没有想到的是,毕业之后却去研制防空导_弹。
那时我们的飞机,飞行的高度远远落后于美国,而且这时的美国放肆大胆的到我国搜集情报。
我们当然不是好欺负的,以沈忠芳为代表的科技人员,不辞辛苦,没日没夜的研究,终于研发出了红旗地空导_弹。
他们用自己研发出的成果,打掉了美国5架侦察机。
90年代以沈忠芳为总指挥让第三代防空器突破关键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他们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而且对于这样的付出他们无怨无悔!
白岩松在采访中问:您都88岁了才解密您的名字开始被更多人才开始知道习惯吗?
沈忠芳说:习惯,而且应该这样,我们搞的国家的为国防服务的事业要研制先进的武_器系统即使搞成了,也不是个人的事情,是集体的智慧发挥才是大的成功。
英雄总会被铭记,他们被选上了2022年感动_中国人物!向沈老致敬,向默默的在背后无私奉献的人致敬!他们隐秘而伟大!
有人说:我相信现在也有一群默默无闻的英雄在为国家默默地做着伟大的贡献。
有人说:他们隐姓埋名,为国铸剑!是民之英雄!
有人说:沈老好样的,一切为了国家,一切为了百姓,有了像你们这样的老一代科学家,祖国才能繁荣富强。
还有人说:大国的崛起,背后隐藏的是,不为人知的英雄,这才是伟大的人。
同为爱国者的你们是不是也为沈老的事迹而感动呢?
沈忠芳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事迹【篇4】
1962年9月9日,几架来自美国制造的侦察机深入到我国腹地,我军迅速做出反应,发射导弹击落了这些讨人厌的“苍蝇”。
几天后,当外国记者询问中国,是否用导弹击落了最先进的美国战斗机的时候,为了对我国军事实力进行保密,陈毅元帅举起右手向天一指,笑着回答说:“我们是用竹竿捅下来的!”
彼时在场众人哈哈大笑,既是对陈毅元帅巧妙回答的赞叹,也是对幕后英雄们的敬佩。
但谁也不知道这个关于“竹竿英雄”的秘密,直到60多年后才得以揭秘……
少年壮志
“如果我们也能拥有自己的飞机,一定要打得他们落荒而逃。”
1937年,上海,淞沪会战爆发。
年仅3岁的沈忠芳还不知道头顶上盘旋的飞机与炮弹意味着什么,只知道自己的童年就是伴随着恐怖的轰鸣声东躲西藏,年幼的他有了一个小小的愿望——我们也要有这样的飞机!
他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面对山河破碎下只能做出最本能的反应,那就是逃离上海,躲避战火。
1939年,过了两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后,一家人才重新回到了上海。
虽然温馨家园已经成了一片废墟,重建家庭、购置物品都是笔巨大的开销,但父亲还是果断的将沈忠芳送到了附近的小学读书识字。
沈忠芳的表现却超出了父亲的预计,他本想着孩子能成为一个读书明理的人就已经不错了,但儿子却是个能过目不忘的小神童。
不论多么复杂的古诗文,沈忠芳总是看过几遍就能一字一句精准的背诵下来,还学着老师的样子摇头晃脑,十分可爱。
沈忠芳会读书,但不死读书,抛开对学习的天赋不谈,课下的他也是个孩子王,还曾经带着其他学生给睡熟的老师脸上画熊猫眼。
惹得老师虽然生气,但看着自己的得意门生只得作罢。
高中时期,沈忠芳被送到了一所教会学校学习,在这里学习如果信奉宗教,那么就会有相当大力度的学费减免,对于沈忠芳来说,背下几篇诵文并不难,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不愿意为了减免费用而去信奉或者做个样子。
沈忠芳此时脑海中朦朦胧胧但又无比坚定的念头便是来自己与头顶上让人极度不安的飞机嗡嗡声,他还是个学生,但隐约觉得,或许这就是自己的使命——不再让自己的国家受制于空中力量。
因此,1953年,结束高中生活后的沈忠芳,毫不犹豫报考了北京航空学院,并将飞机设计专业作为自己将要奋斗一生的事业。
对于航空,现在的他还是个门外汉,对于未来的梦想还很朴素,那就是造出像苏联那样的战斗机,能够神气又威风的保卫着蓝色的领空,为国家的国防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越干越热爱”
在学校里,沈忠芳的表现一如既往的优秀,既是班上的尖子生,门门功课名列前茅;离开了课堂,他是个活力满满的小伙子,喜欢游戏足球,也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
直到四年级的时候,学校成立了火箭导弹专业,这让一直将飞机制造作为目标的沈忠芳内心产生了思考。
恰逢60年代时期,苏联凭借制造的“萨姆-2”导弹在国际社会上崭露头角,这让沈忠芳开始考虑,仅仅有厉害的飞机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厉害的导弹才能真正的保卫国家。
来自沈忠芳的火箭导弹专业转专业申请书很快通过了层层选拔,而他也成为了火箭导弹专业的一份子。
1958年,大学毕业后的沈忠芳被派往分院工作,这里条件比较艰苦,可以说是“要啥没啥”。白天干活工作,投入相关研究,晚上就挑灯夜战,提高个人业务能力。
沈忠芳乐在其中,而他所交出的答卷也相当的漂亮。
在六十年代里,沈忠芳负责的红旗一号、红旗二号顺利研制成功,在1967年,红旗二号更是进入了实战——击落侵犯我国国防安全的U-2侦察机。
要知道,作为美国制造的王牌侦察机,U-2直到现在依旧活跃于前线,但在五六十年前,我们研发出来的导弹系统就已经可以将其击落了!
在70年代里,沈忠芳负责的型号完成了4次飞行试验的考试,但沈忠芳并不满足,而是带领大家积极研发更加先进的对空防御系统。
对于这些累累硕果和赞誉,沈忠芳对自己的评价却显得格外有趣与谦逊,在他看来,自己就是一个电影导演。
在他看来,一个导弹的研发需要几百上千人的力量支持,从技术人员人再到别人眼中不起眼的后勤人员,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而自己,就像是剧组里的导演,第一要务便是保证型号的完成时间以及决定好研发的节奏、途径,怎么将研发任务分给更合适的技术人员,又怎样将宏达的研发任务划分为一个个有条理的小目标……
具体来说就是,什么时间交给什么人做什么事情。
但沈忠芳对自己的要求却又远不止于此。
他像一个导演,负责及时喊“3、2、1”和“cut”,对其他成员来说,他其实但更像一个大家长:他对每一部分的工作负责也对做这个工作的人负责,出一点差错都是他的失败;普通技术员找他倒苦水,希望能解决住房、孩子教育甚至于是家长里短的琐事,他也会耐心的倾听、帮忙解决。
沈忠芳的想法很简单,他希望每个人都是最好的状态完成工作,他也不愿意空喊口号来“道德绑架”别人,总是尽力去帮助大家。
敢于拍板的勇气
沈忠芳历任三次的导弹研发任务的总指挥。
而他之所以受到如此的“偏爱”,也与他的“勇”脱不开关系。
许多人面对其他的事情还能够做出干脆利落的决定,但如果是关乎国家未来的大事,能够拍板做决定的人寥寥无几。
毕竟,事情的成败与风险显而易见,看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并不难,难得是在看清风险后,依旧能够理智做出决定并将责任扛在自己肩头的人。
曾经有一次某导弹进行试验,因为客户提供的参数数据出现了错误,按照该数据进行调整发射时,导弹没有向前飞行,而是笔直的竖起来,方向也大相径庭。
还没等大家反应过来,导弹直接在空中进行自毁命令,四分五裂。
这时的指挥官沈忠芳,面前只有两个选择:继续第二发型号的试验,但可能会失败,不仅合作泡汤,沈忠芳的个人前途也会大受影响;亦或者是直接打道回府,先研究清楚其中的失误点,导弹本身是否有其他问题,然后经过层层上报后,再做决定。
无论怎么看,都是第二个选择更加稳妥。
但沈忠芳却大手一挥,选择了第一条路,放下豪言壮语:“成功了是集体的,失败了我个人负责”。
他并非鲁莽,作为总指挥管的沈忠芳比谁都清楚,这枚导弹的研发有多么严格,出现这样严重的事故一定是参数的问题,与导弹本身不会有关系。
他相信我们的导弹,更相信自己的同事和国家。
他的判断没有出错,第二枚导弹沿着预定的轨道成功发射了!
而像这样,带着整个项目的实施与研发方向的决定,他做过很多,也一次次将自己的前途至于整个项目上,也正面过一次次的“出了问题你们担得起吗!”
沈忠芳的回答让人敬佩:“可以处分我,也可以降级,罚款也行,我都接受”
研发工作中,成功与失败都是稀松平常的事,唯一困难的便是如何在一次次失败后,依旧不丧失尝试的勇气。
曾经某型号经历两次的起起落落,在十年的时间里,没有签订意向合同,无经费、无技术的尴尬局面。
但沈忠芳接手了,没有资金,他就用纸笔开始试验、计算,硬是将该型号的技术研究了透彻,并等来了机遇,将所有努力换成了该型号的意向签订合同。
沈忠芳的“一肩挑”让许多成员们看到了责任与担当,有这样的领头羊,路又怎么会走歪呢?
1994年,在沈忠芳和团队的努力下,我国防空导弹的研发工作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在国际社会上有了一席之地。
2009年国庆,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亮相阅兵式,观礼台上的沈忠芳热泪盈眶,他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那就是用自己的力量来强大我们的民族。
一面是威风凛凛的防空武器,另一面则是默默无闻的沈忠芳。
虽身在观礼台,但却极少有人知道,这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是我国防空领域的中流砥柱。
直到88岁那年,沈忠芳的名字才第一次出现在大众的眼中,2022年度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这是导弹元勋应得的荣誉,更是国家对他的感谢!
把岗位“还”给年轻人
76岁时,沈忠芳选择了主动离职,连带着辞去了所有顾问、教授的称号。
他依旧热爱航空事业,但更想把未来还给年轻人们。
他曾经这样说:“年轻人都比我们行,现在教授的水平比我高得多,先进技术掌握得比我好,我有自知之明”
话里的谦逊,既是对年轻人的鼓励,也是对我国国防力量的自信。
对于年轻人们来说,沈忠芳的付出让他们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展望世界技术,而曾经为国家付出过的导弹功勋,也不应该被遗忘。
沈忠芳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事迹【篇5】
沈忠芳(1934年8月24日-),出生于上海市,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导弹技术专家,中国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总指挥。
沈忠芳长期从事飞行器系统设计研究工作,先后完成车载红缨五号超低空防空武器系统试验样车、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B6系列武器系统等研发、指挥工作。其技术成果曾获航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23年3月4日,入选“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
早年与教育经历
沈忠芳于1934年8月24日出生在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一家英资造船厂的职员,母亲在纱厂做工。1937年淞沪抗战爆发后,沈忠芳跟随家人舍家逃难,度过了辗转流离的两年。1939年归来时,家已经成了一片废墟。父亲把家人安顿好后,便把不满6岁的沈忠芳送到了上海启明小学读书。两年之后,沈忠芳随家搬迁,转学到一家私塾。在上海包斯高中学度过了中学时代,接受了六年教会学校的教育。
1953年高中毕业时,沈忠芳选择报考北京航空学院(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飞机设计专业。当年10月,沈忠芳正式入学。大四时,学校成立了火箭导弹专业,经过了政治背景、学习成绩的层层选拔,沈忠芳顺利转入这个专业。
工作与科研经历
1958年10月,大学毕业的沈忠芳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今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中队工作,历任技术员、研究室主任、26所副所长、四部副主任、二院科技委副主任、二院副院长及型号总师、总指挥等职务。期间,沈忠芳和同事攻坚克难,从仿制到定型,终于诞生了中国第一个型号的地空导弹“红旗一号”。紧接着,沈忠芳又参与了“红旗二号”的自主研制。
1960年9月28日,沈忠芳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70年至1979年,沈忠芳负责的型号成功完成4次飞行试验考核,其中有8项成果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沈忠芳于1992年1月任中国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总指挥,1993年1月任B610总指挥,1996年10月任B611总指挥。76岁时,沈忠芳自愿离开工作岗位。
正式揭秘
2022年4月24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正式发布公开出版的《导弹人生》一书,首度向全社会公开十二位此前隐姓埋名的中国导弹武器型号总指挥、总设计师,沈忠芳在列。
成就与影响
沈忠芳长期从事飞行器系统设计研究工作,先后完成车载红缨五号超低空防空武器系统试验样车、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B6系列武器系统等研发、指挥工作。在第一代防空导弹的研制中,沈忠芳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在技术上取得重要突破,成果被后续的型号广泛应用。在中低空防空导弹的早期研制中,沈忠芳又最先倡导采用新体制。
其技术成果曾获航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经改进后的系列产品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22年4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实采访节目《吾家吾国》讲述了沈忠芳的事迹。202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组委会给予沈忠芳的颁奖辞为:从无到有,从近到远,从长缨在手,到红旗如画。这一代人从没有在乎过自己的得与失,这一代人一辈子都在磨砺国家的剑与盾。今天,后辈们终于能听到你们的传奇,隐秘而伟大,平静而神圣。

本文地址:www.feidieshuo.cc/article/19812.html
猜你喜欢

保育员工作职责与工作内容


2022年学习党章心得体会9篇


政协委员主要职能


潘东升先进事迹学习心得感想5篇


身边好人最美儿媳先进个人事迹材料作文【5篇】


军训心得体会作文600字(5篇)


用忠诚担当书写勇毅前行的山西答卷个人心得600字范文5篇


2019观看开学第一课心得及收获5篇


2020小学生讲好普通话演讲稿


简单一点的辞职信范文5篇


清蒸多宝鱼的做法


吐鲁番早餐美食有哪些 吐鲁番早餐吃什么


全麦南瓜马芬怎么做 全麦南瓜马芬的做法


澳门有哪些老字号 澳门老字号有哪些


糯米酥虾的做法 糯米酥虾怎么做


鱼丸汤的做法


苹果手机猪头特效怎么弄 手机猪头特效在哪里


支付宝全家福怎么得 支付宝全家福如何得


苹果11pro max发热怎么解决 苹果11pro max发热如何处理


duaaloo什么手机型号 duaaloo手机型号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