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论文
2024-02-27 飞碟说 【 字体:大 中 小 】
地域文化论文
文化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软实力,经济与文化的互动融合作用使地域文化也越来越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深层动力。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地域文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地域文化论文篇1
浅析中国的地域文化
提要:地域文化其实就是最能够体现一个空间范围内有特点的文化类型,它表现在方言、饮食、民居、婚丧节庆、民间信仰等方面,它产生的原因是地理环境,移民,政治权力和行政区划,民族、宗教以及外来文化。地域文化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生命力。地域文化的研究与发展有利于保存和延续中国传统文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交通运输的改善,人口流动的加快,信息手段的进步,一部分地域文化将不可避免的会消失,而地域文化越来越趋同也是不可避免发生的。以往对地域文化大多属于消极保护,如今只有积极的去做好保护工作,才能避免完全灭绝。把我们凡是能够保存的古代遗存尽可能的保存下来,不是为了我们今后能够再回到古代,而是让我们能够欣赏、怀念、追忆我们的古代文明。
关键词: 中国地域文化方言饮食民居婚丧节庆民间信仰地理环境移民政治权力民族宗教和外来文化
讲地域文化,首先要弄清什么是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其实就是最能够体现一个空间范围内有特点的文化类型。它有一个前提必须是和其他周围区域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如果这是某一个地域文化,但是它跟旁边的地方或其他地域并没有明显的差异,划分就没有什么意义。既然要划分,这个空间叫做某种文化,那它必定跟周边至少有一点明显的差别。例如有些地方吃辣,它周围也吃辣,这就没有什么区别了,不如把周边区域也划分在一起。所以我们对地域文化不能简单化,应该讲明它是最能够体现这一范围特点的。对于这种现象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就注意到了,古语云: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意思就是说,你走出一百里就会发现风就会变;如果再走到一千里以外,那里俗都变了。风俗就是这样来的。什么叫风,什么叫俗。“风”是一种流行,它是一种时尚。“风”是经常变化的,它不断的更新,所以等走到一百里之外发现这种时尚又变成另一种,它是不够稳定的。当然在古代一百里恐怕一天走不到,这个范围就比较大了一点。如果今天一千里之外的时尚,在互联网传播的时代,明天就有可能在贵阳出现。但在古代的时候一般都要通过步行,而且作为一种“风”还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可以流传的过去的,所以可见这种“风”所影响的范围比较小。
俗就是习俗、习惯,它就比较稳定了。因为它比较稳定,所以它影响传播的范围就比较广。对于在一个俗的区域里面它可以有十种“风”,那十种“风”是不是都可以成为俗呢?那不一定,有的“风”一会儿就过去了,经过时间的积淀,那么留下来的成为一种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种传统,它比较稳定。那么地域文化有不同的划分范围,就像我们划分空间范围一样。比如说华夏文化区域或者汉文化区域那就比较大了,这个范围不仅是在中国历史上面华夏族或着汉族生活的地点,也包括受到这文化影响的区域。有的今天成为外国了,例如朝鲜、越南在历史上也都是华夏文化所覆盖的,这就是大的文化区域。那么小的文化区域,我们国内往往以古国、古代的地名来命名的。比如吴,那是因为古代有一个吴国;越,有一个越国。大一点,比如东北、西北这一类比较大的文化区域。在这大的文化区域下可以有文化亚区,这就更加细分了,更有特色了。往往历史上的一个国或两个国的范围里面,今天可以有种明显的跟周边不同的地域文化,那我们可以用这些地方来命名。比如贵州与湖南争执的夜郎文化,这个夜郎就有一个古国叫做“夜郎”。如果有的话来,以此命名,那很明显希望追溯到夜郎国存在的时间以及它的遗存,如果有的话应该可以是一个文化亚区。
还有一种叫地域文化岛。为什么说是地域文化岛?其实我们研究方言有一种方言岛,所谓岛,有它独特的一种形态,一种特点。那周围跟它都不同的,孤零零地像海里的一个岛一样。比如说明清那些屯堡就是一种文化岛。为什么是文化岛?因为当地的人,他们的祖先完全是外来的移民,并非当地人。但是又因为是有军事性质的,所以它不会跟周围融合,譬如明朝的制度,它在各地设立的卫、所兵源的来源都是外地。而且它规定如果这些兵源减少了,死亡了,逃亡了,不能就地征集,而是要到他原籍征集过来。譬如说贵州有一个地方,当时明朝曾经在这里设一个所,那么它是规定这里的人,如他是江淮直接来的,在整个明朝存在过的时间里面,所有减少的兵源统一要到原籍去找,再加上它跟周围的少数民族或本地人没有交流,在围墙里面时间长了,就形成一个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跟周边都是不同的,就成为一个地域文化岛。这种现象尽管明朝覆灭了,不再有新的移民来了,但是长期的影响加上跟周围的文化差异,所以往往有的到改革开放之前还存在。还有譬如近代外国人的租界,有些外国侨民集结的地方,它也会形成这种现象。比如东北一般都喝白酒,但哈尔滨喜欢喝啤酒。其实这不是中国人的习惯,是俄国人在哈尔滨造铁路才形成的。哈尔滨原本是没有城市的,所以集结了大量的俄国侨民,有的世世代代都在那里。现在哈尔滨还有东正教的教堂,中国人不信这种宗教,那就是俄国人带来的。吃什么大面包,喝点饮料,喝啤酒都是俄国人带来的。所以在中国近代一些外侨集中的地方以及一些租界形成一个文化,它有很多类型。中国人在里面往往也受影响,有的也接受了这种文化,所以这是地域岛的文化现象。
地域文化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我们研究了解地域文化有几个要素:
第一个特点:是方言
中国方言特别多,这个现象世界是少有的。为什么呢?非洲语言多得不得了,文字跟语言都有区别。但在中国秦始皇统一的时候,秦始皇做了一件让人无法否定的事——统一文字。他推广同样的文字,就使中国形成了一个特点,就是凡是中央王朝管到的地方,包括今天已经不属于中国的越南、朝鲜,也包括当时藩属琉球,统统通用汉文。
但是能够统一文字,却统一不了语言。方言还是存在的,而且方言在南方特别多。北方因为人口迁移很频繁,特别是西北外来的人口太多,把原来的语言大多替代了。而且北方地理障碍比较少,比如华北平原、黄淮平原、蒙古高原,所以入千里没有什么障面。但南方山多,在古代地理障碍多,所以很多人迁移到那里,或与土著居民不太交往,就形成了各种各样大量的方言。
浙江南部县与县之间,甚至一个县里面就已经不能通话了,到了福建、广东、西南,好多都是这样的。县城里的人跟城外的人话已经听不懂了,更不要说再远一些地方的各种各样的方言了。但是由于中国的政治中央集权推行到各地,比如西南改土归流以后都是外派的官员推行普及文字,所以大家的文字是一样的,但方言还是有的。
讲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首先要看有没有同样的方言,有没有大致一样的方言,这是最大的一个特点。方言产生,成为同一个区域人群交往的媒介,时间长了形成共同的文化心态。如果听对方的话还需别人翻译或解释,就很难形成文化心态。这个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影响,所以南方方言要多于北方,而且南方方言保留中国古代的音素有许多。今天北方话已经不是中国古代原来的方言了。汉唐语言的音素更多的是保留在南方,如福建的闽南话里保留着唐朝以前的音素相当多。日本语里,当时制定文字的时候,比较多的是受唐朝的影响。
人口迁移以后,特别是移民占多数的地方把外来的话带过来,又跟土著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方言区。因为方言会有一个共同的心态,所以在历史上特别是集权制度下面,它会形成政治集团。都是一个地方的人,大家有共同的方言,共同的心态,再加上共同的政治利益,并且统治者就利用这些文化现象来维持地方的稳定。如西汉的时候,刘邦是沛县人,他父亲在丰县,所以沛县、丰县这一带的老乡就成为他统治很大的基础。又如唐朝关陇(关中和陇西)集团,因唐李氏是陇西人,发迹于关中,所以关中与陇西这一带人就形成了关陇集团。到了北宋的时候,北方人看不起南方人。据说宋朝的皇帝是有规定的,宰相是不能用南方人,而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南方人说话他们听不懂。南宋迁移到南方,北方的难民到了南方,这个风气才慢慢改变过来。但是到了明朝和清朝,这种风气又复活了,明、清朝用的太监都是北方人。如果太监不是北方人,不能说官话,也需从小调教训练成一口标准的北京话,这样才能进宫,否则就进宫也只能做粗活,到不了皇帝身边去服侍。
两朝帝师翁同龢是江苏常熟人,常熟虽然离上海不过一百公里,但常熟话让上海人听起来都很吃力。虽然翁同龢祖籍是江苏常熟,但他自己和家里四代人都在北京为官,并且他在北京长大,一口标准的北京话,所以他才能做皇帝的老师。 到了近代北洋军阀,我们都喜欢以省的地域作为它的称呼。如直系军阀,因今天的河北、天津、北京,当时都叫直隶,这些人都叫直隶人,如冯国璋等人,所以叫直系军阀。皖系军阀,段祺瑞合肥人;奉系军阀,张作霖父子是奉天人(今辽宁)。北洋军阀是根据他们所在的原籍作划分的,他们的骨干成员往往是他们老家的人。当然不能说完全没有外面的人,相对来说他更加相信自己家乡的人。这个习惯到了国民党里也是这样,所以国民党有句话是湖州的中统,江山的军统,奉化的侍卫官。中统就是中央党部组织部的调查统计局,由陈果夫、陈立夫兄弟掌管。陈家是湖州人,所以他们优先任用湖州人;军统戴笠是浙江江山人,所以他优先任用江山人。中国那个时候大家往往没有共同交流的语言,即使有的话,也只是希望自己的话只是在某些范围内流通,所以方言的笑话有许多。
当蒋介石到了台湾,他就发现台湾本地人与大陆人互相听不懂对方的话。台湾以闽南人为主,讲的主要是闽南话和客家话,外地人根本听不懂,所以蒋介石到了台湾以后大力推广国语(即普通话)。当时推广力度很大,如果小孩子坚持讲本地话,就会遭到罚站示众的处罚。学生不学国语不行,教师不会国语的解聘。当国民党下台后,陈水扁就强调讲台语,坚持不讲国语。他们是利用这种文化差异,其实是政治差异。
在中国历史上,从古代到现代,人际交往以至于政治、生活中间,方言还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方言也是艺术的一种基础,特别是地方文化。地方文化里很重要的戏剧和曲艺的基础就是方言,如果用普通话就失去了原有的味道。如果本地的方言基本上没有什么人用了,以地方为基础的曲艺艺术也就没有市场。曲艺只流行于同一个方言区,如果超出这个区域也就没有什么市场了。如果某些剧种跨区域了,就会产生新的品种,京剧就是如此。京剧最早不在北京,是乾隆皇帝要给祖母祝寿,全国好的剧种都要到北京义演。徽州的徽班进京后一炮打响就留在北京,之后徽班吸收了很多北方话就形成了今天的京剧,如果它坚持用徽州话是不可能为北京的王公贵族所接受。如果是完全由当地移民移过去的就不会有新的品种产生,它还是在原来的方言区里面。
第二个特点:饮食
这里指的饮食是民间的日常饮食,而并不是官方的、富人的特殊场合的饮食。日常的饮食多以当地物产为基础,要适应当地的环境,这两个“当地”很重要。在古代交通运输条件不发达的情况下,一般百姓的饮食肯定是就地取材解决,而且要适应当地的特点。但是官方的、富人的吃或祭祀用的可能就不惜工本的从外地运过来。
中国最有特色的地方饮食的基础往往是因为穷。在古代是没有保鲜技术的,只能放上盐使它风干这样来保证长时间的食用,同时也便于储藏,这种做法是具有全国普遍性的。最能够体现当地饮食文化恰恰是穷人做出来的饮食,当地人就地取材这就是一个地理特点,而相反上层的很多东西不一定就地取材。例如历史上杨贵妃要吃南方的荔枝,当时是一路更换马匹,才送到长安;明朝、清朝皇帝要吃长江里的鲥鱼,打捞上来后同样也是一路用快马运送过去,而当时的穷人是不可能做到的。
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饮食的进食方式也是不一样的。移民是否能保持原来的饮食习惯在古代是完全取决于地理环境的,因为在一般的情况下日常的饮食是不可能从外地运过来的。在古代除非是大片的移民,才会影响当地的饮食习惯。如果只是少数的移民,只能自身去适应当地的饮食习惯。
第三个特点:民居
建筑也是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一个代表。官方建筑、公共建筑、祭祀性的建筑、宗教建筑是有一定规格,并不惜工本建造的。普通百姓住的房子必须要适合当地环境,要平民能够承受,一般的建筑材料是就地取材,并需要适合当地的特点来修建,并且具有强烈的地方性。如石屋一般由石头堆积,并用片状的岩石来做屋顶。在《汉书》中记载了西北天水一带的板屋,因此地产木材。为什么广东开平的碉楼,既像碉堡,又是楼,又是住家,其实是因当地有这一特殊的需要。外国华侨有钱回来后修建住宅,但当地盗匪横行,他们就成了抢劫或凶杀的对象,官府又不能保防,所以只能将建筑修建成碉堡一样。加之地当台风、洪水比较多,把建筑修成碉堡一样会相对安全一些,这样就形成了碉楼,但从建筑学上来说,碉楼有很多的不实用。
福建客家人和土著人造土楼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人的宗祖观念,还有就是生存的竞争。因福建山多地少,客家人与土著人经常相互争斗,为了保证自己家族的安全,就建造土楼并围成圆形或方形来防范对方的攻击,所以土楼的特点都是封闭的。
石库门房子是作为上海的一种文化,但它并不是原来就有的,这是英国人在租界想出来安置外来人口的。英租界地皮有限,所以英国人就想出仿造英国城市连排式的建筑,然后根据中国人的需求不断的改造,渐渐形成上海的石库门房子。
如今人们对物质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老建筑也都不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精神生活也改变了,所以研究地域文化,民居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第四个特点:婚丧节庆
其实日常生活都有它的特点,但日常生活不可能刻意去显示自己的特点,因为许多仪式、风俗都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经济实力。一种风俗、一种礼仪是有代价的,一般要到了婚丧节庆才会不惜工本,即使穷人也会尽力而为。所以每逢婚丧节庆往往是真正传统的,能够表达他内心的祈求、愿望,竞技在这个时候都显现出来。
婚丧节庆往往是与精神生活,民间信仰有关,一旦形成传统就能够长期保存。但随着现代的旅游开发,以至于伪民俗的出现,只有到相对封闭的地方才能看到真正的传统民俗。习俗的婚丧节庆的保持也需要一定的人数,如果移民过于分散就保持不了原有的习俗。
第五个特点:民间信仰
中国历来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但是中国的民间信仰很丰富,而且崇拜的是自然神、行业神、地方神,因人们需要一个具体的神。就是各地的民间信仰都有所不同,它比宗教信仰更加世俗化,更加的关注现实。它关心的不是来世而是今生,不是灵魂而是生活。
中国北方在古代有蝗灾,所以经常有蝗灾的地方崇拜刘猛将军并有刘猛将军庙,据说刘猛将军是专门灭蝗虫的。在没有蝗灾的地方是没有这种庙的,所以研究中国古代蝗灾就可以查地方志,哪里有刘猛将军庙就说明这里是蝗灾区。这样就可以分析出中国古代蝗灾的分布。
古代水灾多就崇拜河神,所以只要是有闹灾的河都有河神庙。有些河神是有名有姓,如四川一带有水灾的地方有二郎神庙,传说李冰的儿子二郎神善于治水,所以百姓希望二郎神来保祐他们。
山里经常有山洪,古人迷信把山洪叫做“蛟”,所以防止山洪叫做治蛟。因江西经常有山洪,产生了一个专治蛟的叫许真君,所以江西有许多地方有许真君庙。江西人迁徙到贵州,把许真君庙带过来,但到了贵州不叫许真君庙而叫万寿宫。
江南养蚕,所以有蚕花娘娘,每次要用蚕种时都要祭蚕花娘娘并游行,祈求她保祐蚕茧长得好。
福建人祭妈祖,据说妈祖是宋朝一位姓灵的总兵的女儿,她在海上淹死过了几天后显灵,以后就成为妈祖娘娘。由于福建一带不是打鱼就是航海,所以一般沿海都崇拜妈祖,福建人把妈祖带到台湾后非常盛行。当福建人把妈祖带到上海,但上海人并不懂妈祖是什么,所以把妈祖庙改成天妃宫,到了天津改成天后宫,到了越南叫灵姆或叫天姆。
中国的城隍庙更具地方特色,城隍庙都是具体的人。如最大的城隍庙在陕西三原,城隍老爷是李靖。一般城隍老爷都是当地人,或者对当地有贡献的地方官。到了土地公公就没有名姓了,而且能保护的范围就更加小了。地域文化还有很多特点,但以上这几点是最为普遍和基本的。
地域文化的产生是首先是因为地理环境,在古代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古代交通运输不便,还有生产力不发达,人员的来往、物资的交流成本很高。所以除了有特殊的条件,有权力,有地位,有金钱的人,一般人是不交流的。一种地理文化离不开特定的自然环境,否则难以长期生存,或者不得不作相应的改变。长期的物质生活会产生相应的精神生活,因此各地有不同的精神生活。例如藏族对神山、对湖的崇拜。
另一个地域文化产生原因是移民。人口是文化最活跃的载体,有些文化可以用书、图画传播,如方言就必须靠人来传播,所以移民对文化的传播起着重要作用。移民的来源往往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的刑态,或者极大改变土著文化。比如贵州最早的移民是从哪里的,就决定了这个地方的主体文化,当然还要看移民跟土著的地位和比例。一般来说是土强客弱,另一种是客强土弱,还有一种最为理想的是土客相当,多元共存,这样就能产生新的文化。但现在比较多的是客强土弱,所以基本上原来本土的文化有的已经消失了,有的已经融合到移民文化中间去了。
移民中的杰出人物,特别是同时拥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优势的人物能起重大的或决定性的作用。还有一个因素是没有把一切都政治化,所以中国历史上有不少被流放到南方、西南或少数民族地区的学者、思想家,虽然他们处在一个被流放、被迫害的地位,他还能够在传播文化方面还能起作用。
地域文化产生的第三个原因是政治权力和行政区划的影响。
长期实行中央集权制,由政权推行的主流文化和地域文化通过政治权力而加强。行政权力渗透于社会、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逐渐形成以行政区划分界限的地域文化特色。官方主流的文化通过行政制度,甚至暴力强制推行,但仍有地域的差异。
地域文化产生的第四个原因是民族、宗教以及外来文化。
基于对本族文化的特殊感情,迁移民族人口一般会尽可能的去保存本族文化,但也会随着生产和生活条件的变化而有所改变,以至形成新的民族文化。如想完整的保留本民族的文化,前提必须是整个民族的迁移才有可能,如果分散了这个可能性就不大了,很难保持原来的文化。
中国的佛教是外来宗教,与本土文化相结合,渐渐地本土化,形成现在的中国佛教,所以外来宗教对地域文化相对影响较小,相反受当地的影响较大。如回族保留着他们的宗教信仰,但是回族有很多宗教以外世俗的生活习惯是受到当地的影响而改变。
地域文化的价值在于它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生命力。文化同样一个观念只是上层统一,只有原则的教条,但体现到地域文化却很生动,而且更加真实的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实际,特别是民间的、底层的实际。这些跟儒家经典上所说的还是有区别的。它是更加实际,同时也更加适合各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有利于因地制宜的发展生产以及改善生活,它也包含了先民的智慧。
地域文化的研究与发展有利于保存和延续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濒危的传统文化现象往往比较完整的保存在某些地域文化中,特别是处于封闭和贫穷的,与外界交流比较少的地方还保留着原始传统的文化。
中国的地域文化前景堪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交通运输的改善,人口流动的加快,信息手段的进步,一部分地域文化将不可避免的会消失,而地域文化越来越趋同也是不可避免的。
以往对地域文化大多只作消极保护,如今只有积极的去做好保护工作,才能避免完全灭绝。保护地域文化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强迫我们今天的人再生活在这种环境里面。至于有些习俗本身就非常落后,它的消失也是没有办法的,只能用文字或影像将它记录下来。而新的地域文化仍旧会产生,有生命力的地域文化将会很快在中国乃至于世界传播,成为人类共同文明的一部分。传播的时间长了,也许它本身的特色消失了,但是消失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更新,是一种更大范围的融合。与此同时,人为的把我们凡是能够保存的古代遗存尽可能的保存下来,它不是为了我们今后能够再回到古代,而是让我们能够欣赏、怀念、追忆我们的古代文明。
地域文化论文篇2
浅谈基层文化地域化
摘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文化改革发展进行了战略部署。实现基层文化地域化是新时期工作的重点,基层文化地域化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是提高人民幸福生活指数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基层为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最大限度促进基层文化地域化,以“网格化宣传服务”为重点,积极探索创新,努力建设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宣传服务体系,实现了文化宣传服务一体化、地域化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社会文明、精神文明。
关键词:基层文化;地域化;网格化宣传
加强文化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是当前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如何促进基层文化地域化,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是当前要深思的问题。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要加强农村基础文化建设,毕竟我们是农业大国,大部分人口都分散在农村,而且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本来就落后,农民的素质也参差不齐,还有一些封建的、落后的思想干扰,难度之大令人难以想象。本文通过笔者工作经验的累积和文献的借鉴思考,切实提出了利用网格化来促进基层文化地域化的建议,为基层文化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1利用网格化宣传,保证基层文化宣传到户
“网格化宣传”,即是指将每个社区按照一定标准划分为若干单元网格,以网格为文化宣传服务的基本单元,将社区全体居民纳入宣传服务范围,形成街道、社区、网格三级文化宣传服务网络,以网格为单位组织开展各类文化宣传活动。[1]
(1)合理划分网格。社区以便于联系、便于服务为基本原则,按每个网格约20~25户的基本规模划分网格。每个网格确定一名负责人,一般由退休老党员或热心社区事务的居民担任。网格负责人要对网格内的居民做到“进门入户全到位、联系方式全公开、沟通渠道全畅通、服务管理全覆盖”。
(2)整合资源优势。各网格组建文化宣传队,由机关干部、社工、社区党员和社区群众组成。同时,充分考虑在职党员的岗位职责、专业特长、年龄结构、能力素质等因素,积极引导其加入网格文化宣传队,实现科学配置、优化组合、异质互补,最大限度整合资源优势。在网格文化宣传队的基础上,各社区还根据宣传工作需要,组建专业文宣团队服务群众。例如,在社区组建由退休教师、文艺骨干组成的宣传艺术团,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宣传形式,协助网格宣传队做好形势政策、公民道德、文明创建等宣传工作。
(3)全程全员参与。网格宣传队每名成员必须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的政策法规,把宣教工作作为自身重要职责,推进特色理论、方针政策进社区。网格宣传队对网格内居民面对面、点对点讲解党的方针政策、社区建设情况,联系现实中社区的热点、难点问题帮助群众解惑释疑,及时收集反馈群众诉求。各社区精心编印活动专刊并发放到户,形象生动地说明和展示主题教育活动的目的意义、社区的发展情况、社区群众生活发生的深刻变化等,引导居民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形成支持社区建设、参与社区发展的良好氛围。
2创新文化宣传形式,突显基层文化地域特色
街道积极创新宣传载体,通过设立党工委委员社区联络站,推进精神文明宣传进网格,打造网格文化书画楼道等,切实深化网格化宣传。网格宣传队、网格负责人切实担当起“四大员”的责任,努力当好文明宣传员、道德点评员、文体指导员、网格服务员,在各个网格积极发展各类志愿者,广泛开展环保、科普、帮困、助残等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宣传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知荣辱、明礼仪、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2]
设立党工委委员社区联络站,就是将街道党工委委员按照网格化分工要求,每位党工委委员联系一个社区、服务一个社区,切实帮助基层社区、群众解决一批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努力推进和谐示范社区建设。[3]推进精神文明宣传进网格,就是在各网格开展以“服务大家我先行,促进和谐比奉献,争当文明城市人”为主题的宣传活动,有力推动社区居民主动参与社区建设,实现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推动文明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
打造网格文化书画楼道,就是把握住住宅楼楼道这一独特的宣传阵地,切实发挥社区书画协会等团队的作用,以文化创意的形式,借助书画艺术手段,向小区居民开展文化宣传工作,提升网格宣传实效。
3深化地域化宣传,增强基层文化宣传实效
(1)因地制宜、分类施教,在宣教方式方法上突出灵活性。网格负责人与服务对象长期联系,关系密切,熟知服务对象的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宣传工作。网格负责人按照年龄特点、文化水平、心理特征等进行分类宣传,实行个性化服务、家常式交流,变先入为主的单向灌输式说教,为情理交融的双向互动式沟通,起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影响。[4]很多网格宣传人员经常是在茶余饭后、闲情漫步、摘菜聊天中就地就便开展宣传,用身边人讲身边事,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讲清道理,在情与理的交融中达成共识,使宣传工作生动鲜活、入情入理。
(2)联系实际、贴近群众,在宣教内容安排上强调针对性。网格宣传队通过走访了解不同居民的所需所求,把握居民最关心的、群众最想了解的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服务宣传。如围绕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方针政策,紧扣广大居民关心的低保、计生、环境保护、文化活动及生活中的一些切身利益相关的展开宣传,切实做到以“需”定“宣”。
4结论
,我们期盼着基层文化建设有个大飞跃,用先进的文化引领基层民众的思想。先进的文化,不但让基层民众从中享受到了文化带来的快乐、幸福,还有效地促进了民风、乡风的转变,社会风气得到了净化,基层民众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用马鞍山市市长张晓麟的话说“仓廪实而知礼节。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文化是‘硬实力’。”“经济发展、社会事业进步和文化繁荣是衡量一个地方发展的标准,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内涵也在发生变化,各级政府要真正做到与时俱进,让文化领风气之先、时代之先。”才能有效地促进基层文化地域化的建设推进。
参考文献:
[1] 杨岁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 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发展[J].西安社会科学,2010,04(30).
[2] 姚广才.基层文化建设浅议[J].攀登,2010,04(05).
[3] 史杏芬.在实践工作中结合科学发展观发挥社区教育的功能,促进基层文化的发展进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2(19).
[4] 何志伟.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思考――以郑州市为例[J].调研世界,2007,07(10).

本文地址:www.feidieshuo.cc/article/29105.html

清蒸多宝鱼的做法


吐鲁番早餐美食有哪些 吐鲁番早餐吃什么


全麦南瓜马芬怎么做 全麦南瓜马芬的做法


澳门有哪些老字号 澳门老字号有哪些


糯米酥虾的做法 糯米酥虾怎么做


鱼丸汤的做法


苹果手机猪头特效怎么弄 手机猪头特效在哪里


支付宝全家福怎么得 支付宝全家福如何得


苹果11pro max发热怎么解决 苹果11pro max发热如何处理


duaaloo什么手机型号 duaaloo手机型号是什么

采薇诗经原文朗读 小雅·采薇原文

2022年产品网络推广方案范文

纪检监察干部工作报告10篇

大学生个人自我鉴定(10篇)

蘑菇房子简笔画

防暴雨防汛演练预案9篇精选

酬谢的意思是什么

去中专上学的条件 去中专上学的条件有什么

教育工作者个人优秀典型事迹

济南大明湖概况导游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