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小说家乔治.艾略特简介
2024-06-23 飞碟说 【 字体:大 中 小 】
乔治·艾略特原名玛丽·安·伊万斯,英国小说家,被誉为英语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乔治艾略特人物简介
乔治·艾略特(1819年11月22日-1880年12月22日),原名玛丽·安·伊万斯,英国小说家,被誉为英语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乔治·艾略特与萨克雷、狄更斯、勃朗特姐妹齐名,代表作有《亚当·比德》、《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米德尔马契》等。乔治·艾略特是位描写的大师,她不仅擅长描写人物的外貌,而且擅长描写人物的内心。1880年,艾略特逝世,结束她平凡却不平庸的人生。
人物生平
乔治·艾略特,原名玛丽·安·伊万斯(Mary Ann Evans),出生在华威郡一个中产阶级商人家庭(父亲曾是木匠,后暴发成为房地产商人)。三十几岁时,她因翻译工作而开始文学生涯,之后还担任“西敏寺评论”杂志的编辑;在此期间经由介绍,她认识了一生的挚爱刘易斯(George Henri Lewes),刘易斯已有妻室,但艾略特依旧不顾外在压力,与其同居;两人随后迁居德国;回国后,虽不见容于当时社会,但两人仍恩爱幸福,在工作与生活中,相互扶持。
由于曾在两所宗教气息浓厚的学校就读,艾略特受宗教影响颇深;平日最喜研究语言,拉丁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希伯来文、希腊文皆能通晓。她一生笃信宗教,却依然极富怀疑精神,一八四一年,随父迁居考文垂,结识自由思想家查尔斯·布雷,受其著作影响,艾略特遂放弃____,强烈质疑宗教。因之,在其著作中,偶见其对宗教的理性批判。 因为爱人刘易斯的鼓励,艾略特年近四十岁才开始写作,发表文章于杂志上;一八五九年,才真正发表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亚当·比德》,这部小说一年内再版了八次,受欢迎程度不在话下;一八五九年以后,她发表了两部极为成功、著名的有《织工马南传》与《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奠定了在英国文坛的地位。之后,一八六三年的《罗慕拉》,一八六六年的《菲力克斯·霍尔特》,一八七二年的《米德尔马契》,一八七六年的《丹尼尔·德龙达》,更是经典之作,成就非凡。
艾略特虽相貌平凡,但情感路上却仍有深刻真挚之真情相伴。爱人刘易斯对其影响甚钜,二人挚爱弥坚,一八七八年,刘易斯去世,艾略特痛不欲生,但仍发奋完成爱人之遗作;两年后,艾略特更下嫁小她二十岁的约翰·克劳斯(John Cross),二人情深意浓,但艾略特却在同年十二月便病故了,结束了她平凡却又丰富的一生。
人物评价
矛盾统一
尽管对一些批评家而言,将悲剧与现实主义联系在一起是荒谬的,因为传统悲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超越现实的艺术;然而,20世纪中后期,这两者的结合及其重要性已得到承认,被认为是"19世纪中期最伟大的文学现象之一"的《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正是成功地将悲剧与现实主义结合的杰作。主人公麦琪的死体现了传统悲剧结构与现实主义的统一。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强调了悲剧主人公的重要性,指出悲剧人物必为男性、身名显赫,而且性格"必须善良",最后陷入厄运———"不是由于他为非作恶,而是由于他犯了错误。" 作为现实主义作家,乔治·艾略特在书中讲述的是普通人的平凡经历,而且主人公是女性。但从人物性格的刻画上看,她保留了传统悲剧性格的原则。她在为这部小说所受到的批评进行辩护时说,"如果艺术的道德规范不允许真实反映一个人本质高尚却不能犯错误———这个错误使他或她高尚的灵魂受到折磨———那么,我认为这种道德规范太过浅薄,有必要对其进行补充以达到与人复杂的心理一致。" 她的话几乎就是对亚里士多德悲剧主人公定义的阐释。在书中,麦琪纯洁、善良、热情、坚强,与她身边冷漠、狭隘的人形成鲜明对比,但她天性冲动、缺乏理智,最终做出社会、家人以及她自己都无法宽恕的事,以致心灵承受巨大的痛苦。在麦琪身上体现了传统悲剧人物性格品质的矛盾统一。
向善本质
由于受费尔巴哈等思想进步人士的影响,乔治·艾略特从青年时代起就开始与宗教决裂,并拒绝上教堂。然而,在艾略特的一生中,她都试图在心中确立起一种对上帝的态度。她既受到____思想的影响,又充满了对基督____疑和叛逆;她既不信上帝,又对一切虔诚的宗教感情寄予深切的同情与理解;她既无法完全接受基督____无法完全抛弃上帝和宗教。因此,在她的作品中,她对上帝的质疑与依赖彼此共存,相互交织。最终,在批判宗教神学及形式的过程中,乔治·艾略特逐步形成了自己以人为本和以爱为核心的基本宗教思想———上帝就是爱。在她的心目中,上帝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存在,只不过上帝的概念和宗教信仰的实质已发生了变化。她心造的、理想的上帝是一个不同于基督____帝,是一个从自身的认识来感知的上帝。在她的宗教中,"爱"具有起源的意义,人的本质在实践上,最高的和首要的原则必须是人对人的爱和人对自然的爱。
在宗教伦理中,爱往往被看成善的集中表现。"爱"在这里具有双重意义:首先是对神的爱,其次是对他人的爱。在____传统中,人既应当爱神,也应当彼此相爱。从某种意义上讲,艾略特是认同这种宗教思想的。所不同的是,她认为爱神的表现并非是给神供祭品、唱赞歌、添香火,而是"廉洁、宽厚、仁慈去对待芸芸众生"。就是说,爱神只不过是表面现象,而爱他人才是爱的实质所在,才是对神真正的爱。
艾略特在她的早期小说中突出和解、宽恕与利他主义的道德原则,把普通村民的日常生活理想化,用村民们丰富的生活内容来表现乡村生活的充实、和谐和美好,以追求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亚当·贝德》、《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和《织工马南传》中所表现的兄妹、兄弟、朋友、亲人之间的爱与和睦关系,都充分说明了她的这种理想的人际关系。艾略特深信,人性本善,人伦关系的和谐,从根本上讲,要求的是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谈得上真正的爱和同情。用《亚当·贝德》中亚当的话来说,"宗教除了概念以外,还有别的东西:使得人们去做正确事情的不是概念———是感情。"人与人之间的美满与理想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爱,只有爱才能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差距。艾略特与其他浪漫主义作家一样,强调感情作为人的本能不应受到理性和社会文明的压抑,希望通过揭示人们的内心情感生活来表现人类的向善本质。
除了重拾旧时的记忆来构筑她的小说世界,艾略特也用她所汲取的各种新知识、新思想营造小说的主题及哲学意蕴。翻译施特劳斯的《耶酥传》和费尔巴哈的《____的实质》使她确立了人文主义宗教观,摒弃了神学意义上的上帝;从施特劳斯的理论、斯比诺萨(Spinoza)的《伦理学》,她演绎出自己的"同情学说"(doctrine of sympathy):主张尊敬平凡的事物,同情人性的弱点,珍视人面对生活的挫折时表现出的勇气和忍耐。此外,艾略特得益于费尔巴哈的人文主义、乔治·康布(George Combe)的颅相学决定论,构筑了她"因果报应"的观点。费尔巴哈认为相信上帝的旨意就是相信人自己,相信自己该有所得(失)。康布的颅相学的原则认为人的行为取决于其观点,而观点又取决于其颅骨的构造。他在《人的构造》一书中既强调颅相学的决定论,也突出了人思想的变通性,坚信人类的进步。这就是为何艾略特小说在体现因果法则的同时,对人类及社会的进步也抱有深信不移的态度。
看过英国小说家乔治.艾略特简介的人还看了:
1.乔治艾略特的简介
2.乔治艾略特的生平经历
3.george eliot英文简介
4.经久不衰的英国小说分享
5.关于成功的励志文章优秀范文
6.关于正能量的英文句子
7.赞美真爱的励志名言

本文地址:www.feidieshuo.cc/article/37687.html

清蒸多宝鱼的做法


吐鲁番早餐美食有哪些 吐鲁番早餐吃什么


全麦南瓜马芬怎么做 全麦南瓜马芬的做法


澳门有哪些老字号 澳门老字号有哪些


糯米酥虾的做法 糯米酥虾怎么做


鱼丸汤的做法


苹果手机猪头特效怎么弄 手机猪头特效在哪里


支付宝全家福怎么得 支付宝全家福如何得


苹果11pro max发热怎么解决 苹果11pro max发热如何处理


duaaloo什么手机型号 duaaloo手机型号是什么

关于白色污染的调查报告

少先队员个人事迹简介(精选10篇)

工作报告格式模板(10篇精选)

新学期国旗下致辞讲话稿8篇最新

人与自然主题作文600字

爱祖国演讲稿最新精选

八年级英语教师工作计划5篇

思想汇报范文格式

成语典故乐不思蜀

调动申请书范文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