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长》电影观后感_精彩影评5篇
2024-06-28 飞碟说 【 字体:大 中 小 】
《中国机长》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讲述的是中国民航史上一次著名的迫降成功案例!希望以下影评对您有所帮助!
《中国机长》观后感一
世界民航史上,有三起著名的迫降成功案例。1990年英航5390航班,左侧风挡玻璃脱落,机长被吸出窗外,副驾将飞机安全开回;1998年东航586班机,起落架故障,紧急迫降上海,全机人员安全;2009年美航1549航班,起飞后遭遇鸟击,双发停车,安全迫降在哈德逊河上。这三起壮举先后被拍成电影《空难浩劫》《紧急迫降》《萨利机长》,川航3U8633成功备降成都的真实事件,被搬上大荧幕,再正常不过。
刘伟强导演执麦,镜头调度感颇有些《无间道》的味道,干净干练无多余。《烈火英雄》三杰:杜江、欧豪、高戈悉数到场,荷尔蒙爆表的张涵予领衔,机组颜值担当。端庄秀丽、热情甜美的“空姐五美”,引发极高讨论度,气质碾压的袁泉带队,乘务组吸睛无数。为高度还原细节,请来原班机组人员指导,甚至造了一架“真飞机”模拟事态,卖力和用心保障了影片质量。
然而现实题材的要义,还是有一个好故事可讲。剧情没有铺垫,因为一切毫无征兆,也非人为疏漏,前半段除了科普民航运输知识和展现从业人员不易外,尽是美好和日常,直到风挡玻璃的裂痕改变了一切。飞机风挡玻璃强度是普通玻璃的3000倍,且有内中外三层。内层破裂后,中层和外层仍能抵抗机舱内外2倍的压差。尽管如此,多年的经验还是让机长作出了第一时间返航备降的决定,影片真实还原了他当时和塔台的对话,沉着和果敢迈出了自救成功的第一步。
整个右侧风挡玻璃突然爆裂脱落、副驾被吸出舱外、刀割般大风灌进驾驶舱、飞机控制组件面板被吹翻、众多飞行仪表报错、整架飞机剧烈抖动,9800米的高空、815公里的时速,机长瞬间面对罕见极端特情。后面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客舱变暗、指示灯熄灭、物品被吹落、空姐和手推车飞到半空、氧气面罩全部掉下、啸叫声和尖叫声此起彼伏。死神不期而至的惊心场面,被影片忠实再现。
低温缺氧会失能的机长、求生本能被逼疯的乘客、下降高度遭阻挡的群山,接踵而至的威胁牵引着观众的情绪。30声“四川,8633”揪心的呼叫,更是让人意难平。机长专注操纵,保持姿态不掉落;二机长做导航通讯计划,替机长搓肩保暖;副驾驶走失压程序,盲发遇险信息;乘务员临危不乱安抚乘客;空军协调战机紧急避让;塔台调度迫降最佳空域环境;医疗消防救援应急启动。失联状态下,一幅专业的特情处置集体画众志成城地展开。
飞着飞着成了敞篷飞机的一幕,28年前发生过,但川航3U8633高度更高、速度更快、地面形势更严峻的状况比英航5390处置起来难度更大。虽然硬闯雷暴云有艺术加工之嫌,飞机从失控到可控也只有短短5分钟,但一个“后面OK”的手势、一声“相信我们专业”的呐喊、一句“我们还活着”的感叹,都在不可能生还的结果预期上创造了可能。相较《93号航班》的冲突和《火海凌云》的壮烈,《中国机长》更平和的表达了对英雄团队的致敬,更准确的诠释了机长“四条杠”的含义。
要问飞行员爱什么,我爱祖国的蓝天。
《中国机长》观后感二
这部电影符不符合事实这事相信当时关注过的人都知道,为什么画蛇添足的加了一段穿越危险云层的桥段,我想可能导演想增加戏剧性,没必要,真的没必要。
事件本身在世界民航史上也堪称奇迹了,非要在这基础上神化,只会降低可信度,很多人说这是电影不是纪录片,改编一些情节没问题,但是注意改编要合理,机长在采访里是怎么说的,那天没有云,天气很好帮了很大的忙,不然就很难成功迫降了。一定要把这种当事人特别说明不可能的情况改编进电影吗?而且,这电影如果按照事实拍的话,原本完全可以向世界展示我们的民航安全,这是免费的航空业宣传,更是我们的国家形象,可是经过这么一夸大,之前不了解真实事件的观众看完电影回家上网一了解,反倒觉得真实的情况没什么大不了,小菜一碟,不值一提。另一方面,想拿此片证明我们的航空安全也立不住脚。毕竟不是事实。
其实真实的事件不用夸大已经足够支撑两个小时的电影了,出现问题开始,机长如何处理,如何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的利弊纠结,可表现的太多了,可是最终拍出来的效果真的太浮于表面。举个例子,比如说,空管中心的指挥说,他们现在的情况已经到达了人体极限,我个人认为这种表现手法就是最低级的,九千米高空前挡风玻璃破碎,人体在这样的极端环境里应该是怎样的反应,如何的痛苦,完全应该直观的表现出来啊,这难道不该是这部电影的高潮么,可是极端寒冷,缺氧,失压全部没有认真刻画,最终只是借由配角的一句台词轻轻带过。我记得之前采访机长的时候,好像主持人问机长你在出事的时候想到家人了么?机长说完全没有时间分神想这些,必须全神贯注。可是电影里是怎么表现的呢?机长神志不清的情况下出现了女儿的幻觉,然后和打了强心针一样,开足马力,冲出危险云层......这是什么男频小说吗,这简直是对刘机长的业务能力的抹黑。
还有片尾朱亚文看了驾驶机舱后说了一句你怎么这么牛,这感觉怎么说呢,就像把观众当弱智,生怕观众看不明白,强行解读。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本该演出来最后都是靠内心独白强行表达,这种偷懒的做法让片子整体看起来非常low,没质感。
然后来说说我最不能接受的地方,整部片子完全没有节奏感,七零八碎。电影高潮部分毋庸置疑是发生状况到完美解决的过程,可是整个过程被导演切割的支离破碎,电影名字叫中国机长,那么高潮部分肯定是要表现机长的杀伐决断,展示操作技能的牛x,以此来一气呵成的营造紧迫感,可事实是,在关键时刻,一会儿穿插机长的老婆孩子,一会儿是副驾老婆,一会儿航空管制中心,一会儿地面救援准备,一会儿又是地面群众质疑,这都不说了,还要强行加入一帮什么航空爱好者之类的(对不起,我到现在也没搞清楚格格饰演的究竟是什么身份)就这一堆支线穿插其中,电影还有可能好好的刻画机长如何力挽狂澜吗?想描画也没工夫啊!所以这电影是不是该换个名字,比如《我的航班遇险了》??
飞机落地之后无法刹住,其实如果平时关注空难的话应该了解,绝大多数飞机事故都出现在落地之后,因为无法刹住很可能起火或者翻倒发生爆炸,看这段的时候,我的心都揪紧了,我刚想仔细看看是不是轮子擦出火花了,啪,镜头切到了格格的脸,我想看看是不是轮子瘪了,啪,镜头又切到了格格的脸,我想看看是不是马上就要滑行到跑道尽头了,啪,镜头又切到了格格的脸,据我的不完全统计,大概在七八次左右,气的我当场骂街,这么千钧一发之际,就不能让我好好的沉浸在紧张的氛围里吗?我他妈看着格格,一脸的黑人问号脸,这人谁啊,为什么强迫老子一直看她啊!!!!对了,要一视同仁,不能因为格格名气大就只点名她,其它的刷脸咖也应该被记住,比如机场航站楼那女的还有杜江强行撩的那女的都有非常密集的特写镜头,以至于我一直以为她们接下来会有什么重要戏份,后来证明我想多了。
另外还有什么空乘专业度,不仅没有体现,感觉一直在抹黑,比如空乘坐在乘客的腿上抱着孩子,受伤空姐醒来后活动自如身轻如燕,下飞机的时候卻躺在担架上被包裹的像个粽子。副机长还可以随意出驾驶舱撩妹,我看完只觉得机组真的非常不专业......这电影真不是在黑四川航空吗?
可能我的要求有点高了,或者导演根本没想拍个什么精品出来,只想在国庆档抢个票房,只是对于事件本身对于机长以及对于航空事业,我觉得这部电影真的非常不合格。
《中国机长》观后感三
国庆将至。
当大部分人准备休假放松时,我却被催更催得手忙脚乱。
后台读者纷纷留言,问:
“过几天上映的三部电影,你估计哪部最好?”
抱歉。
由于还没全看完,我不敢妄猜哪部最好。
我只知道,与另外两部相比——
有一部电影,目前至少有三个“最”。
第一:豆瓣想看人数相对最少。
第二:首日票房预售相对最少。
注定扑街?
我看未必。
毕竟,像《红海行动》《流浪地球》那样后来者居上的现象如今并不罕见。
也就是说,即便先期不被看好,但只要作品足够硬核,就有可能反戈一击。
更何况,除了想看和预售之外,它还有第三个“最”——
《中国机长》
这第三个“最”,就是:首映日期相对最早。
众所周知,对于一部大片来讲——
首映够不够超前,很多时候意味着,主创够不够自信。
《中国机长》30号上映,却早在20号就于四川举办了首映仪式。
我本人现居北京,也于22号看完了点映。
你问,观众作何反响?
有激情,也有尴尬。
激情在于,机长刘长健安全落地,电影出现黑幕时,影厅内掌声雷动。
张涵予饰演刘长健
尴尬在于,掌声持续没几秒,黑幕就变成了彩色画面。
也就是说,放映其实还没结束,大家鼓掌鼓早了……
电影最后,朱亚文饰演的监管局领导满脸肃穆,走进飞机检查驾驶舱。
检查完毕,望着刘长健被狂风摧残过的身躯,领导惊诧地说出了六个字:
“怎么那么牛啊……”
此六个字,放到刘长健身上,无疑是成立的。
此六个字,放到中国民航事业的大部分工作者身上,同样也是成立的。
了解历史的都知道,中国在航空技术方面,比西方晚发展了几十年。
但,虽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民航的客运周转量,却位居世界第二。
更重要的是,中国民航的安全水平,远远领先于世界的平均水准。
这一切,究竟是怎样做到的?
通过《中国机长》,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民航工作者的一天——
以下内容含剧透
开场,清早起床,刘长健打开计时器,洗了三四分钟冷水澡。
洗冷水澡,是为了能保持清醒,能顺利完成一整天的工作量。
不得不说,与我每天买奶茶续命的行为相比,刘长健的确更硬核些。
接下来,是正式上班。
进飞机前,得了解航路情况制定计划,吃顿健康餐;
进飞机后,得检查各项功能是否正常。
数个真实的专业流程下来,看得我不明觉厉、眼花缭乱。
和杜江以及大部分人一样,我也是第一次知道——
启动一架飞机,原来如此麻烦。
SEC 2、3 FAULT意味着扰流板1、2、5在落地时无法启动,自动刹车失效,1、2无线电失效,副驾风挡除冰失效——转自豆瓣
除此之外,我还第一次明白了,机票为何那么贵。
因为,要令一架飞机完美运作,不止需要机长与副驾驶。
还得有空管局的管制员和气象预报员,负责随时给出地理和天气的反馈。
以及,灾难逼近时,得立即调配救护车和消防队,并且当地航班全部停牌。
每次登机出行,都不是你一个人的奔波,而是一群人齐心协力的艰苦合作。
这其中,当然也少不了乘务员(俗称空姐)的陪伴。
鞠躬,要低头15度;
微笑,要时常挂脸上;
面对任何情景,都要保持理性,情绪不能过于激动。
不仅如此。
飞机起飞没多久,一名乘务员就被商务舱的男乘客刁难。
具体怎么刁难,我就不剧透了(现实中见过太多)。
不过,男乘客有句台词,令我印象颇为深刻:
“一个端茶送水的,哪来这么大自信?”
坦白讲。
看这部电影前,我也一度以为,乘务员这个职业,类似于大饭店的服务员。
只要拥有靓丽的外观,和能屈能伸的被动型人格,就能吃好这碗饭。
直到,电影进入中后段,我才发现自己大错特错。
随着驾驶舱挡风玻璃的破碎,飞机突然失控,剧烈反转。
副驾驶徐奕辰,身体飞出一半,脑袋悬挂在窗外;
乘务员周雅文,由于没在座位上,直接被震到重伤晕倒。
这些画面看似猎奇又震撼,实则全都是曾发生过的真实事件。
徐奕辰和周雅文的扮演者,分别为欧豪与李沁
周雅文昏迷后,机内乘客自顾不暇,根本没人注意地上躺着的乘务员。
唯独乘务长毕男,匍匐进入乘务舱,发指令要求每个人按铃报平安。
就这样,原本可能活不过下一次颠簸的周雅文,被同事们成功发现。
同事们坚持不懈的呐喊,在潜意识里唤醒了周雅文的主观能动性。
周雅文从地上爬起,竖起大拇指,用尽最后的力气坐上安全座椅……
那一瞬间,李沁以充满真情实感的表现,诠释了什么叫真正的演员。
接着,由于附近缺少降落点,刘长健只好让飞机原地盘旋。
盘旋久了,乘客们的内心,难免像身体一样慌乱。
乘客们又喊又闹,令现场情况越来越糟……
幸亏乘务员们用肉身阻拦,又以专业知识悉心安抚,才没酿成更大灾难。
看到此时,我终于明白——
原来,被动服务型大花瓶,只是乘务员的表面。
到了危机时刻,乘务员就会反客为主,引导并保护机内所有人的安全。
说白了,乘务员就像是个母亲。
表面上给孩子送水送饭,仿佛孩子的佣人一般。
但实际上,母亲并不是孩子的佣人,而是时刻准备保护孩子的守护神。
袁泉饰演毕男
毫无疑问。
李沁、袁泉等人的表现,成功打破了我对乘务员的偏见。
打破偏见,也是这部电影没有明讲,却无处不在表达的一个主题。
如今的观众,究竟多么容易对各种人事物产生误解与偏见?
《中国机长》还未公映,豆瓣就有一条阴阳怪气的短评,被顶到了最上面:
“为什么要有欧豪???”
没错。
我们都知道,《中国机长》是一部为国庆献礼的主旋律电影。
在这样一部作品中,欧豪的存在,就会令某些观众难以理解。
毕竟,欧豪之外的两个男主角,分别是张涵予和杜江。
毕竟,张涵予和杜江,一个脸型坚实而刚毅,一个脸型传统而正经。
但……
《西游记》里,孙悟空有句话说得好:
人不可貌像,海水不可斗量。
刘长健表面刚毅,实则内心却温柔无比。
在家里,他疼妻爱女,甚至会抱回没人要的小动物,跟小动物聊天;
在外面,他工作之余,讲话幽默又俏皮,是片中最大的笑点承包户。
杜江饰演的梁栋呢?
嗯……长得挺正经,名起得也挺正经。
可他的生活作风,却远远不如黄晓明。
身边明明已有了baby(饰演一位乘务员),却还控制不住自己的花心。
上飞机前,他向美女乘务员挨个要电话;
上飞机后,他只要工作一有间隙,就忍不住去和女乘客勾搭。
这张剧照下面,有位没看过片的豆瓣用户评论道:
“一身正气。”
一身正气?
实际上,梁栋一本正经坐在那,只是在构思跟女乘客聊骚的开场白而已……
发现没?
与以往那些刻板的主旋律电影不同——
《中国机长》的许多主人公,都表现出了各种与表面形象不太相符的特征。
乘务员,不再只会毕恭毕敬,而是学会了关键时刻态度强硬;
党员(刘长健),不再只会板着脸为人民服务,而是学会了逗人民开心;
体制内的青年才俊,不再只会说冰冷的客套话,而是多了丝真实的人性。
徐奕辰(欧豪)也一样。
徐奕辰是机场新招来的副驾驶。
刚到机场时,他一脸痞气,还戴墨镜装成熟。
工作之余,他除了耍帅,就是跟乘务员贫嘴。
刘长健看他不惯,总是对他讲些大道理:
“当你认为没有错误的时候,错就一定会来找你。”
“认真检查设备,光好看,没用。”
“我对你个人没偏见。”
……
所谓没偏见,其实就是有偏见。
像某些网民一样,刘长健对徐奕辰有很深的偏见。
实际怎么样?
起飞前,每一项工作,徐奕辰都顺利完成了。
起飞后,挡风玻璃破碎,徐奕辰被狂风席卷。
他的上半身悬挂在外面,受到的压力超越了人体极限。
过了一会,他虽然被拉了回来,右眼却肿得像王八蛋一般。
这一次,欧豪来了场自毁式表演,颠覆了以往的帅气形象。
不过,形象虽毁,却得到了现场观众的笑声和赞扬。
电影结尾,徐奕辰强忍伤痛,完成了属于自己的工作。
飞机成功降落后,刘长健改变了以往的观念,对他说:
“你以后会成为一名优秀的驾驶员。”
什么意思?
这部电影,为什么要找欧豪演?
因为,只有欧豪这样的“小鲜肉”,才更容易提醒观众,要懂得打破偏见。
早在先前,我就在文章里,指出过一些网络上真实存在的恶劣现象——
从前的从前,我们推崇流量明星即王者;
眼下的今天,我们信奉流量明星即原罪。
从无脑捧杀,到不问青红皂白的恶意抹黑,网民其实并没有什么改变。
只是从一种极端,走向了另一种极端而已。
最后,我还想说些与电影无关的题外话。
老读者知道,我本人全身几乎只有手指能动,是一名坐轮椅的残障人士。
由于国内的无障碍设施非常不完善,所以我每次出门,都要下很大的决心。
无论吃饭、旅行、看电影,还是参加大型活动,我都总是被迫咽下闭门羹。
关于这些悲凉的社会现状,我早就写过文章予以批判。
抱歉,「二十二」我没看
但。
作为近年平均每年要坐十余趟飞机的人,我从未批判过国内的民航工作者。
大多数时候,民航工作者对我的照顾都很细致入微,闭门羹更是从来不喂。
残障级别填错了,没法使用无障碍设备,空少就违反规章,抱我上摆渡车;
发现我左右无人,双手又不能动弹,空姐就要坐那喂我吃饭;
看见我身体畸形,空姐反复询问多遍“要不要再填个靠垫”……
这许许多多的行为,确确实实令我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
借这篇文章的机会,我想诚恳地向中国民航的工作者们说一句——
谢谢你们。
《中国机长》观后感四
最近迷上写影评了。那就分两部分写一下中国机长的影评吧。这篇就从电影的角度来谈一谈吧。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完成度还是很高的。而且对于一提到航空电影就会想的那种辣鸡CG动画的特效,或者是你XX等类似的沙雕电视剧,这个电影还是给人以惊喜的。
按照惯例,先说说缺点:1.电影最大的缺点可能是故事本身缺乏。故事其实就是简简单单的从遇险到脱难,主要故事线也就是机长安全吧飞机开回家,所涉及到矛盾也只是人与自然。所以故事性并不是很好,把这种简单的故事放到2个小时是十分困难的。当然导演是通过使用很多对人物的描写或者是一个个小场景来填充剧情的,但是看完后还是觉得有一定的剧情空洞,矛盾也不是很突出。2.张涵予饰演的机长整体非常不错,但是在结尾处总让人觉得不是特别正常,有些过于含蓄了(个人观点)其实可以通过更丰富一些的对话人物可能就没那么僵硬了。3. 也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人(机长)在这场灾难中的作用没有体现出很大的作用。虽然在开头有强调不要漂亮要精准,影片做到了没有华丽的操作,但是对于精准我没这么看出来。3.配音总感觉有些问题,有的地方是收现场音有的地方又是后期配音,甚至在一个场景中的配音都有不一样的地方,就感觉很迷。
当然了,优点还是很多对了:1. 这个特效我戳爆好吧。讲真我都有点分不清是不是特效了,就感觉远处的云和山肯定是特效,但这飞机又在随风振动摇晃甚至周围的空气都有扭曲,真的还是太强了。2. 故事节奏掌握在我看来非常好,因为这部戏矛盾点太少,很容易拍着拍着就显得很拖沓。但这部剧中对整体结构的掌握是非常到位的。从一开始的平静到灾难的来临以及最后的解决都是很连贯的没有很明显拖剧情的感觉。就这个故事来说我觉得是非常不容易的了。3. 希望隔壁我和我的祖国过来学学镜头,同样是晃动2个小时的电影,为啥我看中国机长眼睛就不难受呢?影片中由于飞机遇到气流等会有大量晃动的镜头。但是我发现每次出现晃动镜头时镜头中的内容是相对单一的,或者会有很强的导向性去指引观众。所以虽然镜头时晃动的,但是观众在这个镜头中所看到的物体却是单一且不变的,可能就是这种技巧减少了观影上的不适吧。4. 人物塑造上还是很出彩的,尤其是那一个个乘客。通过很短的戏份却可以使观众脑补出他们的故事还是很棒的,其中那个退伍的军人老爷爷要我印象很深刻。
不管怎么说,还是一部很完整很不错的电影,还是可以去看看的。
《中国机长》观后感五
刚看完《中国机长》回来迫不及待的写点自己想说的,《中国机长》个人认为应该算是国庆档最好的电影了,有颜值、有画面、有情节、有情怀、有思考、有爱国。
我们由浅入深一点点说:
先说颜值
整部电影 张涵予 / 欧豪 / 杜江 / 袁泉 / 张天爱 / 李沁 / 雅玫 / 杨祺如 / 高戈 / 黄志忠 / 朱亚文 / 李现 / 杨颖 / 陈数 / 焦俊艳 / 吴樾 / 阚清子 / 余皑磊 / 刘浩 / 李岷城 / 冯文娟,每个人都是让人赏心悦目的颜值,帅气配机长、漂亮配空姐,毫无违和感,颜值引起极大舒适。
作为一部由近期真实事迹改编的电影,事件结果基本都在预料之中,所以更多的看点是通过惊心动魄画面来塑造,在挡风玻璃破碎的一瞬间,副机长被吸进窗外时,瞬间感觉一股凉气,在飞机冲过云团时,那泰山压顶般密布的乌云,不断闪烁着的闪电,那大且有劲的冰雹,每个细节都在尽力渲染出那危险的处境,看的我不由自主的倒吸一口凉气。
电影把飞机起飞前每个极其平常的动作都给了特写,乘务员和机长出发前的信息确认,乘务员检查客舱、航管工作人员确认飞机状态等等情节,告诉我们飞机从顺利起飞到安全落地,有那么多人默默做着这么多工作,算是对民航一个系列科普,当让乘客登机后,每名乘客的表情动作都在诠释着他们此行的目的和他们的人生。有人说看人生百态去火车站就行了,其实这飞机上也是人生百态的缩影。
回家要为女儿过生日的父亲,准备结婚的未婚妻,去看逝去战友的老军人,回家找爸爸的小男孩,有钱挺横的商人,失落去散心的旅人,老年团要去跳广场舞的大爷大妈,送哥哥骨灰回家的弟弟,每个人都是一种情怀的象征,都在演绎着世间不同的人生,也是不同阶段的我们,就像乘务长毕男说的那样:我们也是女儿、孩子、父亲、母亲。每一个身份代表着一种情怀,每一段人生经历也代表一种情怀。
大体情节在看之前基本都知道,但是大多细节却能诠释人对生命的思考,我记得郑钧在一个综艺节目上说过,人生要面临三个未知大谜题:我什么时候死,在哪死,以什么方式死去。就在飞机氧气面罩坠落下来的那一刻,飞机上的乘客他们仿佛看到了答案,但是他们不相信命运就此终结,他们要反抗,因为他们有爱的人,他们有爱他们的人,爱他们的人在等他们回家,就像可爱的女儿在等爸爸回家过生日,淳朴的爸爸在等儿子妻子,啰嗦的母亲在等儿子。
高端的塔台指挥大厅,严格的规章制度,各部门密切配合的协作机制,都在展示着我们这样一个强大的祖国,最近70周年阅兵,有句话挺火,“飞机再也不用飞两遍,盛世如您所愿”,是的,不仅不用飞两遍,中国的客机飞行安全在全球也是位于前列。与此同时,现在的中国也越来越有底气,在波音737max被曝出有安全隐患时,中国第一时间停航了所有的波音737max飞机,也是世界第一个率先停运波音737max,为什么敢这么做?因为要保证老百姓的安全。
相关文章:
1.《中国机长》精彩电影影评5篇
2.《中国机长》电影观后感精选5篇
3.电影《中国机长》观后感心得影评5篇
4.电影《中国机长》优秀观后感影评心得5篇精选
5.最新看《中国机长》优秀观后感影评5篇精选

本文地址:www.feidieshuo.cc/article/37923.html

清蒸多宝鱼的做法


吐鲁番早餐美食有哪些 吐鲁番早餐吃什么


全麦南瓜马芬怎么做 全麦南瓜马芬的做法


澳门有哪些老字号 澳门老字号有哪些


糯米酥虾的做法 糯米酥虾怎么做


鱼丸汤的做法


苹果手机猪头特效怎么弄 手机猪头特效在哪里


支付宝全家福怎么得 支付宝全家福如何得


苹果11pro max发热怎么解决 苹果11pro max发热如何处理


duaaloo什么手机型号 duaaloo手机型号是什么

光盘行动倡议书十篇

人事主管工作岗位职责10篇

关于工作责任心评语

元旦小学生经典诗句古诗词10首

游园活动方案节日游园活动方案大全

etc记账卡怎么还款 etc记账卡是不是信用卡

尿道感染吃什么药好

三年级教师节手抄报图片大全一等奖

最全全陪精选导游词

2022最新跳高运动员加油稿范文(通用8篇)
